德國理論物理學家、YT網紅薩賓·霍森菲爾德(Sabine Hossenfelder,1976年生)的觀點經常對主流科學敘事的提出質疑,主張對複雜主題得更深入理解,此風格為她贏得大量追隨者,並在科學界和公眾領域引發議論。近來Sabine發現美國人對歐洲人的態度越來越負面,反之亦然。她認為美國和歐洲都有很多值得欽佩的地方,以下是她的觀察和期許:
美歐之間的摩擦其實還算友善,迷因裡常看到,比如美國人說「歐洲人的腦袋無法理解」像是SUV、高速公路交流道,或者超大份的餐點跟飲料。
反過來,歐洲人也回擊:「美國人的腦袋無法理解」像是公制單位、公廁門下面有縫的那種隔間,或者垃圾分類(兩個月前紐約市終於引進垃圾桶,我這個歐洲腦真的無法理解耶。影片網友留言:持平來說,任何不住在紐約的美國人都無法理解那裡缺垃圾桶的情況。)
當然,美歐之間的咀唔鴻溝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一個多世紀前法國的總理克里蒙梭(Georges Clemenceau,1841年—1929年)說過:「美國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奇蹟般從野蠻直接跳到墮落,沒經過文明中間階段的國家。」
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George B. Shaw,1856年—1950年)說:「100%的美國人有99%是白癡。」
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1874年—1965年)講過:「美國人總是得把所有可能性都試過一遍,才會勉強去做對的事。」
美國人對歐洲人好像也沒多友善。
美國喜劇演員傑基·梅森(Jackie Mason,1928年—2021年)開玩笑說:「英國是全世界唯一一個食物比性愛還危險的國家。」
影歌雙棲長青藝人貝蒂·蜜勒(Bette Midler,1945年生)曾稱:「紐約時間3點的時候,倫敦還停在1938年。」
美國政治諷刺記者派屈克·歐魯克(Patrick Jake O'Rourke,1947年—2022年)說:「你永遠可以跟德國人講道理;你也可以跟農場裡的動物講道理,但講了沒用啊,反正就是好玩啦。」
有不少歐洲人覺得美國人很笨,竟然能接受自己那樣的生活條件。自從川普第一次當總統後,這種看法特別明顯。
反過來看,很多美國人也覺得歐洲人很笨,竟然能接受自己那樣的生活條件。這種想法好像主要來自美國經濟比較強,或者某些職業收入比較高,還有歐洲稅超重的印象。我在X上老是碰到這種態度,它假設其他國家的人得同步美國的價值觀。我在美國住過幾年,我覺得美國人跟歐洲人的價值觀就是不一樣。我們對好生活的定義不同,硬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套在對方身上根本沒道理。很多美國人把自由想成個人自主、槍枝、政府別來煩我,還有想說啥就說啥沒限制。
這就是為何美國人不太相信強制健保這件事。美國人對社會福利計畫沒什麼好感,還老是抱怨審查制度。美國人從小就學到,想成功就得冒險;失敗是人生常態,也是學習的機會;獨立是最重要的價值。
反過來,歐洲人比較把自由跟社會保障連繫起來。他們想要自由追夢,不用擔心像因為想讀物理學就背債一輩子,或得靠募捐付癌症治療費,甚至逛個街還怕被槍擊。
歐洲人覺得全民健保、免學費教育、失業補助才是個人自由的基礎。願意付高稅、接受規範,把這些當成防範貧窮或疾病這種系統性風險的保護。大多數人都同意,一個人的言論自由不能危害別人的安全或尊嚴。歐洲人從小就學到,誰都有可能遇到倒楣事;團結才會強大;做事前要先想清楚。
我同意歐洲的稅真的太高,但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這些刻板印象平均來說還蠻真的。我覺得我們的價值觀差異來自歷史軌跡不一樣。
美國是一群逃離暴政的叛逆者建起來的,結果搞到一個尷尬局面:一群不想被管的人還得要個政府。到現在還是這樣。
歐洲呢,好幾千年都是國王跟君主在管,後來工人運動崛起,尤其一戰二戰後更強。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強大的工會,能擋掉美國那種財務剝削的狀況。
這些基本差異也反映在我們怎麼處理商業發展。美國人覺得歐洲規矩太多、太慢、太怕風險。
歐洲人則覺得美國是富人燒錢跟超高風險投資,把窮人搞得更窮。
文化差異怎麼變成經濟差異?把歐盟跟美國的勞動生產力放一起,會發現過去幾十年,歐盟的人均生產力成長遠輸美國。我懂美國人很驕傲自己的成就,但細看原因,其實是歐洲人平均工時比較少。如果把生產力按工時標準化,兩邊的曲線幾乎一模一樣。
這代表什麼?我覺得這代表歐洲人不太在乎GDP,至少我不在乎。
如果有美國人跑來跟我炫耀美國GDP多高、多少億萬富翁是美國人、多少大公司是美國的,我只會說:「好啊,那你得到啥?」你很高興幫富人變更富嗎?如果答案是yes,我沒意見,也尊重你。但這種系統我住不慣,希望你也能尊重我。
我希望大家能多尊重其他文化的生活方式。美國人投川普不代表他們笨,歐洲人繳高稅也不笨。我們只是做事方式不同。我很欣賞美國人的創業精神、敢冒險、還有獨立性。但我也覺得,不是每個人都得做一樣的事才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