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藝文-Arts」標籤的文章

拍賣行轉向私人銷售

蘇富比預計將在沙烏地阿拉伯舉辦該國歷史上首場國際拍賣會。這場拍賣會將於迪里耶(Diriyah)登場,162 件拍品中包括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雷內・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的一幅畫作。這幅畫描繪了一棟建築,部分由磚塊構成,部分則如雲霧般虛幻——只要盯著看一會兒,便能發現其中奧妙。這幅畫作的估價保守估計約 100 萬至 150 萬美元。 這幅畫的意象恰如其分:拍賣行業的結構與穩定性,乍看之下並非表面所呈現的模樣。儘管拍賣行積極開拓沙烏地阿拉伯等新市場尋找客戶,但它們的主要增長來源並非公開拍賣,而是透過低調斡旋的「私人交易」。全球最大拍賣行蘇富比的私人交易去年價值成長 17%;全球第二大拍賣行佳士得,則成長 41%。目前私人交易已占其總營收近 30%,相比十年前僅佔 12%。   私人交易主要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高端零售模式,這一趨勢在香港最為明顯。近年來,佳士得、蘇富比與富藝斯(Phillips)皆搬遷至新的空間,直接面向消費者,以吸引希望立即購買、無需註冊競標和等待拍賣日的衝動型買家。佳士得在香港中環的一座摩天大樓內設有 50,000 平方英尺的展覽空間,陳列的物件包括一只由鱷魚皮製成的白色愛馬仕柏金包,以及香奈兒設計的稀有山茶花造型鑽石腕錶。每個月,超過 130 萬人次造訪蘇富比位於香港市中心商場內的「Maison」,該公司希望透過現場販售奢華球鞋與長毛象頭骨等稀奇珍品,吸引新客戶。   第二種類型則是更具利潤的高端藝術品私人交易。蘇富比全球私人銷售(global private sales)主席大衛・施拉德(David Schrader)表示,當最頂級藝術品的市場價格下跌時,許多賣家不願將作品拿到拍賣會上競標,因為私人交易讓賣家能完全掌控價格,避免作品被低價競拍,甚至無人出價。若一件藝術品在拍賣場上「流標」(即出價未達賣家設定的最低價格),其長期價值可能受到損害。相比之下,私人交易更快速,許多交易可在兩個月內完成。   佳士得的艾德里安・梅耶(Adrien Meyer)形容私人交易就像是為買家與賣家「牽線配對」。擁有數百年歷史的拍賣行,最有價值的資產其實是它們的小黑本——詳盡記錄著哪些藏家擁有哪些作品,以及哪些競標者曾在近期拍賣會上失利,可能對類似作品感興趣。私人交易為拍賣行帶來豐厚利潤,儘...

佳士得香港首辦高端西方藝術品展售會

November 25, 2016 Bloomberg Daybreak: Asia Christie's Introduces Western Art to Asia "Just testing out the market." 佳士得首次在香港舉辦高端西方藝術品的展售會(非拍賣會)。展品總價高達兩億五仟萬美金(單件三千至五千萬美金),之所以先試水溫,佳士得亞洲區總裁Rebecca Wei表示重點是要能吸引到夠多的買家,才能延續當地的拍賣事業。 近年來,總裁觀察到亞洲買家很活躍,已經全世界走透透提高鑑賞眼界,因此並不會滿足於亞洲藝術品,也想收藏世界級的作品,所以佳士得要把最高端的西方畫作帶到香港。 被問道人民幣弱勢的影響?總裁回覆其實影響並不直接,因為藝術品收藏主要是被當成資產保值。她並表示佳士得上海分公司於三年前設立,北京則剛設立,因此中國的市場仍大有潛力。 The Loaded Brush A Curated Exhibition & Private Sale Hong Kong, 24 – 28 November 2016 http://bit.ly/2fAZvvj 「傾彩」西方藝術大師展 http://bit.ly/2gJ0J9Q

高端藝術品,高融資兌現

Fine Art, High Finance: Liquidity Hanging on Your Walls 美國紐約 雅典娜藝術融資 CEO Andrea Danese接受彭博電視新聞專訪 Q:一般認知擁有高端藝術品的人士,不太需要兌現,何以藝術融資有市場性? A:目前在藝術市場上,「兌現」被視為管理資產負債表的工具。因為有愈來愈多的藏家意識到他/她們有太多錢鎖在藏品裡,得釋出好投資其他資產項目以求獲利。 Q:如何對藝術品估價? A:有一套雙軌的風險管理機制。擁有拍賣行的人脈也有專屬藏品鑑價顧問群,據以主導訂出該品項(擔保品)的公允價,由此決定借貸者可兌現的款項為何。 Q:全球私人藏家手上的藝術品可作擔保品的估值為何? A:據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等顧問公司的研調,目前可作為擔保的私人藏品規模總體約達500億美金。 Q:質借利率為何? A:高於一般商品的市場行情,因為單純只以藝術品作為擔保品,未採其他信用擔保。 Q:現下藝術市場市況不佳,對擔保品融資市場有何影響? A:當藏家理想中的賣價不符目前市場的期望時,賣家就得再等好時機。而此時,能將藏品兌現就是最佳選擇。因此對市場上的藝術融資公司都是絕佳機會。 Q:市場吹捧明星藝術家(比方Damien Hirst)的作品行情過高如何因應? A:以該品項的歷史行情價、趨勢價為基礎作分析,判斷是否可作為擔保品,若可則以LTV(貸款與價值比)為撥款依據。大部分藝術擔保品貸款成數為50%,若評估後行情波動過大、風險過高則只有15~20%。

《Monocle》雜誌〈Art Buying - Money Talks〉

《Monocle》雜誌 2014年11月號 有篇人物對談(The Conversation),標題是〈Art Buying - Money Talks〉 對談的是兩位重量級的藝術界人士: Ossian Ward 先生,著作 《Ways of Looking》 (觀看藝術的六種方式)與 Georgina Adam 小姐,著作 《Big Bucks》 (藝術:賺翻了!)他們分別代表分別代表著相對立的一方:「藝術拍賣市場」vs. 「美學」。 摘譯: ① 「美學」這個詞已經褪流行了;現在流行的是以 金錢和經濟價值 來談藝術。 ② 很多藝術藏家購買很重要的一點是:把它當作投資,而且藝術品和奢侈品之間也有共通處。在我們這個時代,擁有名牌,彰顯的是身份地位。而自古以來,藝術一直都是身份地位和權力的象徵。 ③  現在的藏家是靠「聽人介紹」而購入藝術品。在以前,眼光要利才能當個好藏家,但現在似乎是從對藝術品的欣賞,變成了希望藝術品能增值。要藝術品本身去appreciate(增值),而不是我們去appreciate(欣賞)。 ④  藝術家為何不能賺大錢?太多人從藝術家身上大賺其錢了,像是藝廊、策展人。所以,創作的人也想要賺錢,那很正常。鎂光燈總是聚焦在拍賣價格最高的前50到100大的藝術家身上,可是,還有成千上萬在100大之外的藝術家,是完全被忽略的。 ⑤ 從事藝評是件孤獨的行業,不過我認為藝術評論仍會被需要。若一件藝術品完全不受評論,那麼它就像是密封的孩童玩具般,沒法子打開它,或許也就不值得一評。藝評家Dave Hickey曾說「藝評家有點變成了像是古代的朝臣一般,只是個向國王推薦藝術品的人。」 我一直都抱持著一個信念,對藝術品的書寫,是 為它們帶來生命 。我認為重點是要 讓人們試著去瞭解藝術品 ,而 不是由藝評家來決定作品是好、壞或美、醜的 。 ⑥ 在過去,拍賣行之間彼此競爭得水火不容,而最後它們發現何苦如此,即轉而共同對付藝廊經紀商,因為那兒的市場更大。拍賣行找到了參與一級市場的方式,也就是開始自行舉辦拍賣展。而我個人認為,這個走向很危險。 ⑦  藝廊的侷限在於它們大多無法像拍賣行般,有著全球性的觸角。所以藉由舉辦藝術展,形塑出一種現在不買,就永無機會了的急迫感。那是一種拍賣現場感受的再現。 ⑧ 以前的拍品有分作「戰後和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