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5的文章

Hyperliquid創辦人Jeff Yan專訪AI摘要

Google Gemini: Jeff Yan 是去中心化交易所(DEX)Hyperliquid 的創辦人,該平台以永續期貨交易和高槓桿而聞名,並迅速崛起為幣圈巨頭之一。他以其數學和量化交易的背景、拒絕外部風險投資(VC)的自籌資金模式,以及專注於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開發而聞名。 維基百科: TBPN 是個專注於商業和科技新聞的直播YT播客,由約翰·庫根 ( John Coogan ) 和喬迪·海斯 ( Jordi Hays ) 主持。 Google Gemini統整重點: Hyperliquid 創辦人 Jeff Yan 與其去中心化金融協議 Hyperliquid 是一個高性能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平台,由創辦人 Jeff Yan 領導。該協議專注於提供鏈上永續期貨(Perpetual Futures)交易,並透過一系列堅定的原則和策略性權衡,在加密市場中建立了獨特的地位。 一、 創辦人與起源:Jeff Yan 1.  核心人物: Jeff Yan 擁有數學和量化交易的深厚背景,他將 Hyperliquid 設計為一個協議(Protocol),而非傳統的產品公司。 2.  創始靈感: 平台的起源直接受到 FTX 崩潰事件的啟發,這使團隊意識到去中心化和自我託管(Self-Custody)的重要性已從學術探討轉變為實際需求。 二、 核心原則:可信中立性與比特幣精神 Hyperliquid 的發展以中本聰和比特幣的原始精神為指導,其基礎原則包括: 1.  可信中立性: 這是平台設計的哲學支柱。當構建一個承載資金的系統時,中立性被認為比一切都更重要。 2.  去中心化: 旨在建立一個讓用戶可以點對點、自我託管地進行加密貨幣交易的場所,並在技術和社交層面上體現去中心化。 3.  協議而非公司: Hyperliquid 將自身視為網路的託管人,而非自上而下的產品公司,這有助於維持其中立地位。 三、 策略性權衡:為中立性犧牲增長速度 為了堅守中立性,Hyperliquid 採取了與主流科技公司相反的策略,主要體現在以下權衡: 1.  放棄 VC 融資: 這是最重要的權衡。Hyperliquid 選擇自籌資金,以避免「內部人」的影響在平台創始記錄上留下「傷疤」,從而維護其長期可信中立性。 2.  優先...

程式設計師不再用 Perl 寫程式

《WIRED》雜誌文純分享 程式設計師不再那麼謙遜了,也許那是因為他們停止使用 Perl 寫程式了。 「如果 Perl 有任何壓倒一切的願景或教條,那僅僅是事實:或許根本不應該有程式設計的教條(dogma)。」 Perl 曾幾何時無處不在。或者至少給人這種感覺。在千禧年前後,似乎幾乎每個網站都是建立在這個腳本語言(scripting language)的基礎之上。它處理大量的文字——在語言內部就具備強大而便捷地執行此操作的機制——它甚至被用於生物資訊學(bioinformatics),整理和攪動遺傳數據。根據一份清單,使用 Perl 的公司範圍廣泛:亞馬遜、Google、雅虎、德意志銀行、 Akamai 、花旗銀行、康卡斯特、摩根士丹利、 Mozilla 。 Craigslist 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用 Perl 程式撰寫的。 即使在其使用高峰期,Perl 的受歡迎程度也總是令人有點驚訝。Perl 是一種不可否認的凌亂語言。它經常被稱為「網路的強力膠布」,程式設計師們開玩笑說它是一種「唯寫」(write-only)語言:你用它來寫程式,但很少能(成功地)讀懂它。 Perl 具有一種合併混雜(amalgamated mashup)的性質,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服務其座右銘:「殊途同歸」(There’s More Than One Way to Do It, TMTOWTDI)。就像英語中有同義詞一樣,Perl 有多種方法可以寫出相同的東西。雖然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程式語言的常見特徵,但 Perl 似乎想要用它來猛烈衝擊你。舉例來說,有不止一種方法來編寫條件陳述句,從使用傳統的「`if`」到「`unless`」;到在一行中倒著寫一個 `if` 陳述句;甚至是一個涉及問號和冒號的三部分運算子(operator)。我清楚地記得,在 2000 年代初期,有一天我用 Perl 寫了程式碼,而第二天就看不懂自己寫了什麼。 但這種混亂和巴洛克式的結構實際上是故意的,是 Perl 背後更廣泛哲學的一部分。該語言的創作者,拉里·沃爾(Larry Wall),曾受過語言學培訓,他的初衷是與妻子一起成為一名涉及稀有語言的傳教士。沃爾最終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並完全投身於程式撰寫。但他對語言如何運作的深刻思考從未離開過他。 沃爾的觀點似乎是,對語言純潔性(linguistic purity)的癡迷被高估了...

美:律師國 vs 中:工程師國 《Breakneck: China's Quest to Engineer the Future》

《Breakneck: China's Quest to Engineer the Future》(突破:中國探索構建未來) 《紐約時報》暢銷榜第 4 名 「美國由律師管理,中國由工程師管理」。美國的精英大多是律師,擅長「阻擋」,用「法槌」(gavel)來阻擋幾乎所有事情,無論好壞;中國的技術官僚大多是工程師,擅長「建造」,以「大槌」(sledgehammer)來解決物理性與社會性的問題。工程師是中國主要的全球競爭優勢,中國因「工程國家」而崛起,也承受其制度性矛盾。 華裔科技分析師 Dan Wang (王丹,1992年生。美國羅徹斯特大學主修經濟學與哲學,2014年畢),曾於「龍州經訊」( Gavekal Dragonomics )顧問公司擔任分析師,並在耶魯法學院保羅·蔡中國中心( Paul Tsai China Center )擔任訪問學者期間以犀利的分析融合政治、經濟與哲學,並結合現場報導與沉浸式的故事敘述寫出《Breakneck》,揭示一個新框架來理解中國,也能更清晰地審視美國。現為史丹福大學胡佛歷史實驗室 ( Hoover History Lab ) 研究員的他擅於從科技角度廣泛評論美中關係,涵蓋半導體製造與社交媒體等議題。 被譽為「當代中國的敏銳觀察者」(《紐約時報》保守派專欄作家 Ross Douthat 語)的Wang表示:美國人和中國人本質上是相同的——都躁動不安、渴望走捷徑,最終推動了世界上大多數的重大變革。不該用上個世紀陳舊的詞彙,如「社會主義」、「民主」或「新自由主義」,來理解兩國之間的競爭。此外,他指出這兩個國家都是糾結的、不完美的複合體,兩國常以「競爭」之名,做出超越對方最大想像的自我打擊行為。 Wang認為中國的成功源於其由工程師治理的體制,作為一個「工程國家」(engineering state)在運作,這些工程師優先考慮大規模建設和產業政策、無止境地追求大型項目,進而造就了比美國更優異的基礎建設。相對地,他將美國描述為一個「律師社會」(lawyerly society),過度關注法律程序、訴訟,以及由律師主導的菁英階層,擅長阻止事情而非建設,導致製造業和產業專業知識的衰落,基礎建設「僵化」且缺乏建設能力。 Wang從2017年初開始到2023年長達6年的時間住在中國。2020年至2022年COVID疫情期間,沒離開中國,並將...

2025年諾貝爾文學獎 官方介紹中文版

2025年諾貝爾 文學獎得主卡勒斯納霍凱( László Krasznahorkai )是一位偉大的史詩級作家,他承襲了中歐文學傳統,這條脈絡上溯卡夫卡,下接托馬斯·伯恩哈德,其鮮明特徵在於荒誕主義與怪誕的過度書寫。 然而,他的創作才華遠不止於此。他很快將目光投向東方,採用一種更沉思、精緻內斂的語調。由此誕生了一系列由他遊歷中國和日本所留下的深刻印象而啟發的作品。他於2003年創作的小說《北方是山,南方是湖,西方是路,東方是河》(A Mountain to the North, a Lake to the South, Paths to the West, a River to the East,2022年英譯本),是一部關於尋找秘密花園的神秘故事,其中穿插著極富力量的抒情篇章,故事背景設定在京都東南地區。這部作品可視為豐富的《塞伊波在下面》(Seiobo There Below, 2008,2008年;2013年英譯本)的序曲。《塞伊波在下面》收錄十七個故事,以費波那契數列的形式排列,探討在一個盲目且無常的世界中,美與藝術創造所扮演的角色。這部作品與他的五部史詩級作品並列,代表了卡勒斯納霍凱的主要成就。書中最令人難忘的是開篇場景:一隻雪白的蒼鷺一動不動地佇立在京都的鴨川中央,等待著漩渦下方的獵物。這隻鳥對來往的人群視而不見,成為藝術家特殊處境的一個難以捉摸的意象。 貫穿全書的共同線索是日本的塞伊波神話,傳說中她守護著一座每三千年結出賦予不朽生命果實的花園。在書中,這個神話被轉化為藝術作品的創造。在一系列情節中,我們追溯了此類作品在最多樣的時代和環境中誕生的過程。創作行為往往是在經過傳統與嫻熟技藝長時間的準備後才發生。作品也可能在延遲或混亂的情況下誕生,例如文藝復興時期著名藝術家彼得羅·瓦努奇(即佩魯吉諾)將一幅未完成的畫作從佛羅倫薩危險運送到他的出生地佩魯賈的故事。儘管所有人都相信佩魯吉諾已經放棄作畫,但奇蹟卻在佩魯賈發生了。 正如《塞伊波在下面》一書中常見的那樣,藝術家本人在這些故事中往往缺席。相反地,我們看到的是一些站在即將誕生的作品稍微邊緣位置的人。他們可能是看門人、旁觀者或虔誠的工匠,這些人很少甚至從未真正領會他們參與其中的作品的意義。這部書是一部大師級的描繪,引導讀者經由一連串的「側門」,進入那難以解釋的創作行為之中。 Nobel Prize 的臉書貼文...

Pavel Durov 自律生活的秘訣

精準生活的工程師:Pavel Durov 的自律、清明與長期思維哲學 在這個充斥分心、縱慾與即時滿足的時代,Telegram 創辦人 Pavel Durov 是少數活得極度有意識的人。他在 Lex Fridman 的 podcast 中,揭示了一套由自律、克制與清明構築的世界觀——不只是技術上的安全,更是心智上的自由。 1. 情緒韌性從行動開始 儘管外界常形容他冷靜克制,Durov 坦言自己也會感到悲傷、孤獨與挫折。但他選擇以行動對抗情緒低潮: 「你不是等有動力才開始做事,而是先做了,動力才會出現。」 這種「先行動、後感受」的原則貫穿他的生活。無論是寫程式、處理問題或面對人生困境,他相信只要開始動起來,就能打破憂鬱循環,創造正向動能。 2. 自律是一種日常儀式 Durov 每天早晨做 300 下伏地挺身與 300 下深蹲,每週健身 5 至 6 次,每次 1 至 2 小時。他強調,這些運動不只是鍛鍊身體,更是鍛鍊「自律的肌肉」:  「深蹲很無聊,但你克服了它,其他事就容易多了。」 他也熱衷極限活動:東歐式高溫蒸氣浴(banya)、冰浴、長距離湖泳(曾在芬蘭游了 5.5 小時)。他形容這些挑戰如「反向的酒精」——短暫痛苦,換來長期清明。 3. 飲食哲學:拒絕短期快感 Durov 長期實行間歇性斷食,避免加工糖、速食、汽水與紅肉。他的飲食以海鮮與蔬菜為主:  「短期的快感,不值得用長期的損害交換。」 他認為糖具有上癮性,會破壞效率與專注力;而斷食則能帶來結構與清晰,讓身心更穩定。 4. 拒絕藥物濫用:找出根源,而非壓抑症狀 Durov 對藥品文化持高度懷疑態度。他避免服藥,除非絕對必要,認為多數藥物只是「壓抑症狀」,而非解決問題: 「吃藥就像拿鐵鎚砸掉直升機的警示燈,而不是去修正問題。」 他質疑藥廠的誘因結構,認為它們更希望你持續依賴,而不是真正康復。他並非反對所有藥物,而是反對社會對藥物的過度依賴。 5. 媒體素養與心智主權 Durov 閱讀新聞時,會問自己: 「誰從我閱讀這則新聞中獲利?」 他認為大多數媒體內容背後都有操控目的——無論是販售商品、推動政治議程或煽動情緒。他主張透過辨識背後的誘因,來維持思想的自由與清明。 6. 拒絕酒精與色情:不為虛擬快感犧牲真實體驗 Durov 不喝酒、不看色情,認為這些都是「替代品」,會消耗靈感與能量: 「如果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