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MIT頂尖機器人學術殿堂:3D列印機器獸


MIT之所以能在機器人學(Robotics)上有突出的表現,乃因系所間跨學科的交流合作無間,無門戶之見,將各專業最頂尖的資源匯集於A.I.機器裝置的研究上。

MIT  A.I.實驗室女教授Daniela Rus的夢想是在將來人人有A.I.機器裝置可用,如同現在人手一台智能手機。Rus教授利用3D列印開發出全新技術,可直接用3D列印出整隻機器獸,只缺馬達和電池就能動。因為目前的A.I.機器裝置需要很多技術、微調和指導才組裝得出來,得要是專家才行,可是藉由這項特殊的3D列印技術,只要設計出模型(例如:她手上貓的模型)、或利用現成的資料庫,輸入指令按下按鈕即可列印出成品。

MIT資訊工程學系教授John Leonard指出A.I.機器裝置最快影響到人類生活,會先從自駕車開始,5年內即可實現。他認為各汽車大廠都會投入資源,有點像是新世代的太空競賽。Rus教授希望自駕車不只是有載送的功能,還能是解語花(透過語音指示,知道駕駛心情不好),更能查知日用品需求(牛奶沒了,能自動繞道至商店),有當「朋友」的感覺。。

人機之間的互動增加,是否會讓人際間的社交互動變少?Rus教授認為不會,因為A.I.機器裝置是協助人類目前無法自行完成的工作。Leonard教授則表示已有很多設計師開始將社交功能內建在A.I.機器裝置中。

至於A.I.機器裝置會取代人類工作的憂慮,Leonard教授抱持樂觀的展望,他相信科技會為人類帶來更好的生活,而A.I.機器裝置是其中的一種科技。Rus教授則承認A.I.機器裝置在某些方面是超越人類的,比方數學運算能力和荷重能力等,重點是人類和A.I.機器裝置要能共生(Symbiosis),也就是人類做自己拿手的事,讓A.I.機器裝置從事其強項。

MIT伊藤穰一談生物科技、比特幣和A.I.


【下一波革命:生物科技】
MIT媒體實驗室首席伊藤穰一(Joi Ito)表示:生物科技研究和創新所需的資金相較於IT業要更高,不若數位革命般可快速建立規模,但仍可建立規模,只是方法不同且困難度較高,因為比開發App要有更多安全事項要注意,更得通過FDA的規範標準,故生物科技極為重要,需要投入務實的科學研究。麻州波士頓劍橋的Kendall Square是生物科技的中心,這是伊藤加入MIT的原因,如同矽谷磁吸所有頂尖科技公司、人才,GE等公司也把總部遷到波士頓,生物科技新的生態系統正在成形中。

伊藤認為波士頓將是下一波生物科技革命的矽谷,如同深圳現在是「硬體界」的矽谷。生物科技會持續和軟體、A.I.和機器人研發作整合,而且重點是生物科技的研發不適合在網路上的虛擬環境進行,大多還是得在實體的實驗室中進行樣本的研究,所以還是得在MIT附近群聚才行。

伊藤本身是PureTech公司的董事會主席,PureTech是間實驗性公司,希望成為有基礎科學研究需求的公司和學術圈之間的橋樑,並輔導生技公司進行FDA臨床試驗計劃案,而其中某些環節創投模式並不適用,因此PureTech想補其所不足。

在過去,電腦是大公司在作特殊專案使用的工具,而中小企業和大部分的人不會去用到。而在網路和個人電腦普及後,現在市場上每家公司都要有網路策略。同樣的,醫藥、健康照護在過去僅限於醫院和大藥廠,而現在藉由生物科技工具的輔助,健康照護可於出生到往生全天候執行,其普及性將如同網路對資訊科技帶來的影響。

【談比特幣影響】
伊藤對比特幣觀察是拿區塊鏈和網路的誕生相比,網路當初是先有大量的時間透徹研究技術,後才是大筆的投資挹注,而比特幣卻是先有數十億美金的創投資金投入,卻還沒有監管的方法和規範。他認為比特幣對銀行業、法律界、契約訂定和會計的影響,將如同網路對媒體、廣告業等的影響。並表示MIT媒體實驗室有許多程式開發高手,以非商業導向進行比特幣的研究。有別於矽谷以獨占性技術賺大錢,他們是以開放協議技術(Open Protocol )為主。

【A.I.展望】
伊藤指出矽谷的奇點人(Singularitarian)認為電腦將變得極端聰明,哲學和法律都不再適用。而哲學界和法律界則是在不理解科技的狀況下自行其政。他認為將人類、社會、政策和電腦科技與A.I.匯聚在一起很重要,他不認為將來會是魔鬼終結者的世界,而是人類和機器人的合作,例如,類神經系統界面與仿生學整合。MIT媒體實驗室的研究重點,一直是關注人類和機器之間關係,因此他們將人類和A.I.的關係視為「拓展型智能」(Extended Intelligence)。

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

MIT校長:創新「蕃茄醬」論與「慢資金」


【創新慢慢來】
MIT校長L. Rafael Reif:「MIT獨特之處在於奇才學生不是只想拿文憑,而是想運用所學讓世界變得更好。」

Reif校長的「蕃茄醬」理論:美國有許多創新的能量未被充分發揮,就像裝在瓶子裡的蕃茄醬,尚未為人享用。MIT學院內有豐沛的創新能量,希望能為社會所用。美國有全球創新能量最強的人才。理論上,學院裡的創新想法,獲得風險投資人的青睞投資,如此創新實踐得以透過市場拓展進入社會為人所用。然而過去幾年,風險投資人偏好的創新想法只求快速兌現,不論是快速成功,甚或快速失敗。然而,人類所面對最棘手的問題不論是氣候異常、能源、食物、空污、癌症等問題,都需要長時間的研究投入,可惜,風險投資人沒耐心等,因此許多的創新能量未被開發,如同封在瓶子裡的蕃茄醬。

相較於Google、Yahoo和Cisco的背後是史丹佛出身的人才,再加上矽谷是創投業的中心,位於東岸的MIT出身的企業家是否居於劣勢?Reif校長表示事實上MIT校友也有很多在西岸創業有成(MIT校友新創30,200家公司,其中30%在麻州,20%在加州),因為與風險投資人志同道合。他認為資源集中在西岸實非美國國家之福,是社會的損失,因為美國尚有龐大的創新能量未透過市場管道,為社會帶來益處。

MIT有許多極具潛力的創新專案在進行,可是得花5到20年的時間才有可能實踐,因此校長表示該校需要的是「慢資金」(Patient Capital)可耐心等待花開結果,需要的比較像是慈善家型投資人,本身已獲得鉅額財富,想要為世界做些正向改變。因此MIT正在打造「創新果園」(innovation orchards),就是希望能引薦資金、提供環境,橋接產學界。他現正努力去微調整個創業系統。

【頂尖課程線上化】
儘管可汗學院等線上學習網站如暴風般襲來,校長表示無庸置疑哈佛、史丹佛、MIT等是高等教育中的頂尖大學代表,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因為它提供最佳的教育品質。然因學費高昂,只能招收少部分頂尖學生,仍有許多人不得其門而入,而線上學習是MIT正在建構的平台,希望也能讓後者獲得高品質的教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