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3日 星期二

Paul Alexander《經濟學人》世上最後的鐵肺使用者紀念專文

 《經濟學人》世上最後的鐵肺使用者紀念專文

(臺灣在民國71年小兒麻痺症大流行後,在國際扶輪社的大力推動下,普遍實施預防接種後,現在年輕人、孩子身邊幾乎沒有病友,希望這篇譯文可以帶來珍惜的提醒和力量。)

在德州的泥土裡打滾,爬進灌木叢找蟲子,感受其中的生命力。在前院為兔子採摘的三葉草散發出濃鬱的氣味。風吹拂他的臉,清新而柔和。和朋友比誰跑得快,直到他筋疲力盡。 牛輕輕地用鼻子蹭他,讓他覺得活著真好,連牛糞也不是臭的。

然後突然一切都消失了:那個生氣勃勃、令人驚奇的世界。 年僅六歲的他幾乎完全被限制住了。 他不知道怎麼回事,因為他的四肢動不了。 透過氧氣帳篷上的滴水聲,他能依稀辨認出母親的身影,並聽到她的聲音,所以在一段煎熬的時間後,他知道自己沒死。但為了維持肺功能而作氣管切開術後,他失去了說話的能力。 他用仍會動的嘴低聲告訴母親,他會沒事的。

保羅·亞歷山大(Paul Alexander) 是 20 世紀 50 年代成千上萬罹患小兒麻痺症的美國兒童之一,也是倖存下來的最嚴重的病例之一,因為他全身被包在管狀金屬鐵肺中,鐵肺運作的方式是對他的肺臟節律地泵入和抽出空氣,只有他的頭還自由地露在外面。如果沒有鐵肺,他會窒息。 大多數病友用鐵肺的時間大多很短,不是很快離世,就是很快康復。由於他頸部以下終生癱瘓,他七十年來一直靠著鐵肺。

他對鐵肺的態度很複雜,它的嘎嘎聲和喘氣聲讓他覺得安心,就像一列靜止的老式蒸汽火車。鐵肺像個不可或缺的堅定伴侶。但鐵肺既然是機械裝置就會故障,停電時,家人和鄰居必須手動按壓風箱; 2015年當它開始漏氣時,家人絕望地尋找古董零件,因為沒有人使用鐵肺了。 但他的胸部受損嚴重,無法攜帶更多可攜式設備。有時他近乎溫柔地稱鐵肺為「她」; 有時「它」則是壓迫者,即使他只想讓自己放鬆一下,也得由其他人來解鎖。鐵肺是監獄也是他的家 。

他不全然靠著鐵肺,他的意志力超強大。在帕克蘭醫院的兩年裡,他在恐懼、痛苦、希望和堅定決心的此起彼落中活了下來。小兒麻痺就像惡魔一樣在他的脊椎上徘徊,在上面櫛比鱗次地種著痛苦的蔓荊,就像羅伊羅傑斯電影中的壞人一樣。但他會打敗壞人,因為他是希臘人,父親是希臘人,母親是黎巴嫩人,而希臘人是像亞歷山大一樣的英雄王,有著不屈不撓的精神。 他甚至很特別,是一個金髮碧眼的希臘人,出生在一個黑髮家庭,這意味著他注定要成就偉大的事。

其次,雖然他的雙臂和雙腿都失能了,但上帝不想讓他就這樣死去。 醫生說他不值得救,但他知道自己值得。他要證明醫生們是錯的,包括那些無視他低聲懇求的冷酷無能的護士。 為了出院,他停止進食,讓他們都認為他該回家等死。 一旦回到家品嚐了母親的美味佳餚,他就恢復元氣、變得堅強、茁壯成長。

父親巧手做出小玩意,用塑膠棒將畫筆、鉛筆或鋼筆裝在兒子那有著藝術天份的嘴裡。他確信自己可以成為偉大的藝術家和獨立的人。在完善的家教輔導後,他以班上第二名的成績從達拉斯的薩繆爾高中畢業。先就讀南方衛理公會大學,再攻讀德克薩斯州法學院。 通過律師考試後,在達拉斯市中心設立了一個辦事處,客戶驚訝地發現他躺在一台機器裡。他的夢想是成為出庭律師,因此擁有律師執照的他出庭時,穿著一套合適的西裝,坐在經過改造的輪椅上,使他能夠保持直立陳述案情。

在眾多戰勝自身障礙的事蹟之外,他還教會了自己如何呼吸。當他將空氣壓入肺部時,調控喉嚨中不顯眼的肌肉,並說服會厭不要阻塞他的氣管。「青蛙呼吸法」是他在小溪中捕獲青蛙命名的。 這很難,但他成功自己呼吸三分鐘的獎勵是一隻名叫金傑的小拳師犬,牠的足部像穿著白色的襪子、白色的胸部和蜂蜜色的毛皮。金傑再次將他與大自然聯繫起來。

另一個奇妙的獎勵是,他可以輪椅上到外面去自己呼吸,時間越來越長。 在門廊上,鄰居的小孩會圍過來親吻他。 年長的朋友會把他推回小溪和樹林裡,甚至把他放在地上尋找每一個角落裡的小蟲。 在南方衛理公會大學,他仍然和父母住在一起,其他學生協助他上課。 在奧斯汀的德州法學院,他睡在學生宿舍裡特別安裝的鐵肺裡。在朋友的幫助下他過得不錯,生活是美好的。

然而,友誼往往難得。 畢竟,即使是重新融入他因治療而離開的家也不容易。 家人盡一切可能想要接納他,卻無法像以前一樣分享他們的生活。 氣管插管一拔掉,他的聲音就恢復了,但他必須用最大的聲音來提出要求,就像他父親曾經為他敲響的警鐘一樣大聲而堅持。 這讓一些人望而卻步,意味著他傾向於獨自生活,朋友和照顧者有需要的時候會過來。他不覺得困擾,他可以從來電者那裡得到快樂。

他最親密的朋友是那些他愛上的女人,或者說她們愛上了他。 其中一位叫凱西蓋恩斯(Kathy Gaines),多年來一直像妹妹一樣照顧他。 另一位美麗的克萊兒(Claire)差點嫁給他,直到她的母親殘酷地介入。 家長們看到的只是巨大醜陋的鐵肺和繁瑣的照護負擔。 然而,她們的女兒看到的是一個有計劃、具創造力、懂愛的成功男人。他還會想辦法逃脫鐵肺設備,最多一天左右。 那時,舊日的歡樂如潮水般湧來:金銀花的甜香,清新的風吹在他臉上, 他的身體不是被金屬包圍,而是被一個柔軟溫暖的擁抱包圍。

《經濟學人》原文:

2024年4月22日 星期一

《焦慮Z世代》強納森·海德[特]

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海德[特](Jonathan Haidt)教授新書《焦慮Z世代》(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在爬梳大量的研究後指出美國Z世代的心理健康危機:2019年,高達1/5的美國學生被診斷出患有憂鬱症或正在接受憂鬱症治療,而2009年只有1/10。自2010年以來,美國10至14歲女孩的自殺率增加了一倍以上。他堅信手機和社群媒體是罪魁禍首:「每天有數百萬的網紅輪番上秀,兒少上網就會被迷因、限動和短劇的龍捲風給吞噬。」


作者上HBO談話節目《馬赫脫口秀》時生動形容:西方哲學裡的智慧告訴我們:「慢慢判斷,快快寬恕。慢下來、冷靜下來,掌控好意識。」社群媒體平台上充斥的是什麼? 恰恰相反:「快、快、快、現在就下判斷,事實查核免了,永不原諒!」那就像「來、來、來把你的眼耳接著一條巨大的消防水帶,然後往裡面猛灌各式影音垃圾訊息。」 教授認為除了社群媒體,問題的原因之二是美國家長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並點出其中的矛盾:「雖然父母在真實世界中對孩子倍加保護,卻同時允許孩子在虛擬網路上為所欲為。家長以為孩子有500個網友不是很好嗎?事實證明並非如此。研究指出,兒少需要的只是一小群非常親密的朋友,這在生長發育上才是健康的。因此,一旦孩子們放掉真實世界裡的朋友,卻在網路上或多人視頻遊戲中加了500個網友,他​​們反而會變得不快樂,也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進而缺乏社交連結並感到沮喪。結果就導致自殺傾向,尤其約有30%女孩表示偶爾或經常有自殺念頭。」 為什麼女孩受害最重?作者探究,發現社群媒體的使用與女孩的憂鬱和焦慮之間的相關性總是更高:「社群媒體上不停的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是問題的癥結,如果有個11、12歲的女孩每天掛在 IG上好幾個小時、黏著TikTok好幾個小時,那麼她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快樂的女孩過著美好的生活,這對她有好處嗎? 當然,社會比較是成長的一部分,但請讓它發生在親友關係的小圈子裡,不要在十億人之中作比較,尤其當中許多人設是華麗而虛假的。」 ※─────※─────※─────※─────※ ◉教授論述的定義: 「手機兒童」(phone-based child)。在書中提到的電話(phone),不僅限於智慧型手機,而是所有連網螢幕裝置,包括iPad和遊戲機。CBS《今晨》節目中教授的案例影片有名重症小孩側躺在地上,手上沒有手機,卻不停做著滑手機的動作。 副標「Great Rewiring」是什麼意思?(童年被社群媒體重塑大腦,惡化心理健康問題):傳統上,兒少大腦發育接收的訊息來自父母、親人,讓孩子從人際互動中,準備好成長的蛻變。Z世代的家長不再這麼帶小孩,而是把手機丟給孩子自己把玩。社群媒體重塑的大腦是從根本上改變了孩子們接收訊息的方式,取消了傳統的真實人際互動方式,只剩透過手機螢幕的虛擬互動。 以前社群媒體被稱為社群網路系統(Social Networking Systems,SNS),功能是與人建立連結。之後它被稱為社群媒體平台(social media platform),變成在社交平台上向人表演,拼命爭取關注、想要走紅。因此,當社群媒體大幅度重塑大腦的現象發生時,千禧世代基本上已經過了青春期,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沒事。Z世代就恭逢其盛,在超級病毒式社交媒體、口袋裡智慧型手機的陪伴下成長,手機發出各種推播通知,就甩掉手上正在做的事,把他們從家人身邊拉走,讓他們遠離朋友。 ※─────※─────※─────※─────※ ◉教授的書主要是對美國社會提出四項建議:上高中前不用智慧型手機,未滿16歲不上社群媒體,學校禁用智慧型手機,以及更多非看管式戶外體驗遊戲和童年獨立性的養成。 16歲前不使用社群媒體的訴求,實則是對科技公司或立法者的巨大要求。美國國會於1998年通過《兒童網路隱私權保護法》(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目前社群媒體註冊最低年齡是13歲,但即便如此也沒有強制執行。CBS向科技巨頭詢問,Meta在聲明中表示,執行限齡驗證需要蘋果和谷歌等硬體商的協助。蘋果和谷歌也拒絕了採訪要求,但指出他們的裝置已具備家長監護功能。儘管如此,將科技大廠的這些努力加總後仍比不上六年級學生的小聰明,記者到學校現場和小學生互動: 要怎麼註冊社群媒體呢?「謊報年齡!」如果未滿 13 歲,要怎麼使用這些應用程式?「那就裝老吧、我換了出生年份。」「我認為大多數應用程式並不真的在意你幾歲。」 CBS記者覺得要求家長等孩子16歲才能給手機,就像要求大家「突然戒除」(cold turkey),並非易事。書中也坦白棘手的現況:「大多數父母不希望自己孩子的童年被手機掌控,但不知何故,真實世界已經重新設定成虛擬世界。因此,凡是抵制手機的父母都會讓孩子陷入社交孤立。」而教授認為這是「集體行動問題」(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是家長全都掉進的陷阱。 因此他想要用給予希望的方式:如果只有一個家長試圖改變,那很難。但如果以小團體進行,就會變得容易很多。如果大部份家長一起配合,那麼孩子就不會覺得自己被排除在外。教授甚至共同創辦了《放手長大》 (Let Grow)非營利組織,旨在培養兒少獨立性,提供線上諮詢資源和線下家長交流的機會。 ※─────※─────※─────※─────※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心理學教授奧格斯女士(Candice Lynn Odgers)在科學期刊《自然》上的書評則指出「書中反覆提出的數位科技重塑我們孩子的大腦,並導致精神疾病流行的觀點尚未得到科學支持。」不過她承認作者「在情緒、文化和道德方面的研究深具影響力。」而且書肯定會大賣! ◉英國《經濟學人》從1935年美國一路以來代代長輩認為晚輩很有事的論述傳統說起,認為《焦慮Z世代》是本「更好的書」,並提到作者在尾註坦誠個人和身為家長的難處,非常值得一讀。 美國第31任總統胡佛曾孫女瑪格麗特·胡佛於公視主持的節目專訪,兩人談了「社群媒體是故意設計來讓青少年上癮的」,抗脆弱性(anti-fragility)的概念,性別焦慮症(gender dysphoria),除了女孩的狀況,也談到男孩的成長過程因學業成就感大不如前而登出社會,轉向登入誘人的虛擬世界。最後播放1996年國會通過《通信端正法》,媒體聞人亞利安娜·哈芬登(Arianna Huffington)和知名律師蘇珊·埃斯特里奇(Susan Estrich)的網路監管論辯錄影:哈芬登認為第三波科技帶來的網路世界將對兒少造成難以預料的影響,因此政府的協助管理是必要的;埃斯特里奇則認為看管兒少上網是家長的責任。 

哈芬登:「我呼籲建立夥伴關係。我呼籲政府、業界和家長攜手建立夥伴關係。蘇珊,試想您有一個12歲的孩子,像我就有一個12歲的教女,她是上網專家,她可以在網路上隨意亂逛,除非隨時有人在她身邊攔她,否則她會在網路上亂來的,不管母親定了什麼家規。您說這是父母該看管的是完全不負責任的 。 用『看管』(watch)這個詞代表您不知道第三波科技將為孩子帶來什麼影響。」


埃斯特里奇:「亞利安娜,如果孩子自己去選擇了麻煩,就會遇到麻煩,如果孩子自己有那個念頭,無論是在電腦螢幕前或是在朋友家,甚至是在暗巷買毒品,他們都會遇到麻煩。」


當時的是非對錯和後續的影響,似乎得用時間來證明,然而童年只有一次,家長只有自求多福?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現在的美國家長應該認同海德[特]教授的比例很高,因為新書《焦慮Z世代》是《紐約時報》暢銷書冠軍(兩周)。



※─────※─────※─────※─────※

參考資料:

HBO《馬赫脫口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JPMBV_Dto4


CBS《今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VEhtix7yWU&t=2s


瑪格麗特·胡佛公視節目專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0ae8_o5IE


《經濟學人》書評

https://www.economist.com/culture/2024/03/15/how-worried-should-people-be-about-generation-z


《自然》書評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0902-2


美國公共廣播電台訪談文稿

https://www.npr.org/sections/health-shots/2024/04/14/1244000143/anxious-generation-kids-autonomy-freedom


《放手長大》 (Let Grow)非營利組織

https://letgrow.org/resource/jon-haidt-insights/


※─────※─────※─────※─────※

臺灣已出版作者譯著:

《象與騎象人: 全球百大思想家的正向心理學經典》強納森.海德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36022852143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強納森.海德特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28182682151524000


plus:

大人版《焦慮世代: 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羅蘭.保爾森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29722682125383008


2024年3月20日 星期三

卡拉·史威瑟《Burn Book: A Tech Love Story》

《Burn Book: A Tech Love Story》變調的科技戀曲…

【矽谷爆料一姐 細數科技巨頭荒唐往事】


誰有那麼大的面子,出新書能和賈伯斯遺孀面對面暢談一個多小時,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專訪她還欲罷不能?誰自比《大亨小傳》裡和大亨平起平坐、近身觀察的角色,除了身為專業的科技記者,還是成功的企業家?新書在亞馬遜上架,馬上有疑似AI生成的仿冒品跟著上架。英國《經濟學人》儘管吹毛取瑕仍力薦,因為她能人所不能,並把她和楚門·柯波帝相比。 少有記者像Kara Swisher(1962年生) 能從網路泡沫以降報導矽谷長達30年,更少有記者能受到科技巨頭的尊敬,對她既愛又怕。她的文字沒有矯飾,特別是對位高權重者,她直言不諱。書名《Burn Book》取自電影《辣妹過招》,片中閨密小冊子寫的是高中女孩(和一些男孩)的八卦謠言;史威瑟的回憶錄講的則是統治矽谷的男士(和一些女士)的真實故事,儘管被認為尖酸刻薄,但她確實點出這些科技大咖的人格特質、盲點和熱情,沛然莫之能禦地打造出現在的世界。


巡迴演講受訪時,多會被問她和馬斯克的關係何以從友好到交惡?稱他是「科技界最令人失望的男人」(馬斯克則說「她的心充滿仇恨」);她也點名「祖克柏是科技史上最粗心的危險人物之一、沒有處理爭議事件的能力」;她還稱媒體大亨梅鐸是面慈心惡的「撒旦叔叔」,她連細節也不放過、說貝佐斯有著「感染力超強的瘋狂笑聲!」。除了被負評的大咖,她正評的有LinkedIn創辦人霍夫曼,NBA達拉斯獨行俠老闆馬克·庫班,雪柔·桑德伯格「圓滑、能言善道」,並認為賈伯斯是「當代科技界最重要的人物」。 新書副標「A Tech Love Story」,她深愛著科技、享受科技帶來的成果,可是一路報導下來,從微軟的壟斷案開始她發現問題很大,至今美國政府無法有效立法規範、管理這些科技巨頭,特別是社群媒體在美國造成的社會問題,出事沒人負責。表面上數落某些矽谷大咖,其實她的打擊面是美國官方在網路和科技管理專法、演算法透明度、未與時俱進的隱私權保護法、反壟斷法。她上一本談AOL的科技報導書出版於1998年,在蘊釀(拖稿)兩年後寫出此書,除了以自身的成長背景、記者生涯來對照美國科技發展的軌跡,更提出制度規範、政策立法、道德議題等個人意見、建言。 作者觀點: ※她認同賈伯斯想望的未來世界樣貌就像《星際爭霸戰》(Star Trek),人類在浩瀚星際探險和各星球生命體和平相處,既便有惡徒,最終不是改邪歸正就是邪不勝正;《星際大戰》(Star Wars)則是暗黑版本的未來,正邪混沌,甚至邪竟勝正。「我想要《星際爭霸戰》,可是我們活在一個《星際大戰》的世界裡,某些成年男人表現得像嬰孩,還cosplay達斯·維達。他們對所做所為的影響和後果毫不在意,那就像小孩。小孩不顧後果,大人會顧,成人要為後果負責。」 ※她引用法國哲學家保羅·維希留(Paul Virilio)的論述:「人類造出船,也帶來海難; 造出飛機,也帶來空難;發現了電力,電刑也被發明出來……本質上,每一種科技都會帶來負面影響,這種負面性和科技發展同步相生。」所以她認為還要有「燈塔」和「雷達系統」來引導,以降低災難發生的機率,也就是要有政府來介入管理科技。 ※她認同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瑪麗亞·雷薩(Maria Ressa)「堅信科技實質上將促成新聞報導和行動社群的結合,從下而上推動民主改革。」而伴隨科技發展而來的風險及其影響力不斷擴大,她在報導科技新聞多年後,從傳播科技新知轉換到觀點評論的發表,比方矽谷性別歧視官司(鮑康如案)她做過深入分析。 ※作者曾經相當欣賞馬斯克,從他救起瀕臨破產的特斯拉,成為電動車的先鋒,到太空計畫、低軌衛星等,她認為他不像其他新創只搞小東西(她笑稱「數位乾洗服務」的迭代)、創投只投資沒創意的項目,馬斯克是有願景、理想的科技人。可惜新冠疫情期間,在一次訪談中兩人爭辯新冠的嚴重性,意見相左而漸行漸遠。現在聽到馬斯克的出爾反爾、口不擇言(反猶太主義等),就說他不是成熟的52歲男人,而是巨嬰。 ※作者見過祖克柏的家人,家人很支持他這位天才科技宅創業,她覺得他家教良好、非常有禮貌、很認真。2010年第一次公開專訪談到「濫用消費者隱私」,不知穿連帽衫的祖克柏是否因焦慮而大汗淋漓「當祖克柏的汗水從蒼白圓潤的臉流下來時,我很怕他會倒在我腳邊。」,她的母親本能想要幫他別暈倒 「我不想問倒他,我只想讓他回答我的提問」。而在2018年的專訪中祖克柏發表了「納粹大屠殺否認者並非故意說謊」的言論,她認為這暴露出資訊偏誤和愚蠢的個人問題:既便愚蠢,他卻運營一個龐大的社群媒體平台「這傢伙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就像這架飛機是他的,他正在駕駛飛機,我們全都坐在飛機上,而他不知道自己要飛去那裡?」 矽谷爆料一姐的犀利尖銳也不免引來爭議,有業內後生揭露她前妻是前谷歌高管而掌握獨家新聞,她否認,她自稱從未問過前妻內幕消息,而且那種說法是羞辱了她前妻。《經濟學人》則指:「雖然Swisher士用她的回憶錄舉起一面鏡子,可惜她攬鏡自照得不夠久。在《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和她共同創辦的沃克斯傳媒的Recode為網際網路記實後,她從矽谷搬到了沼澤地—華盛頓特區—並自承『我已經太習慣這裡到完全融入』並『因為成為場景的一部分而感到不自在』。儘管砲火猛烈,Swisher女士實則無法剔除她的許多貴賓,因為她得邀請他們上Recode年會,這是她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而且在她的播客裡,她不只是『場景的一部分』,她是主角。」但也坦誠要寫好矽谷超難,因為另一本推薦書「讀起來就像在布魯克林的咖啡館裡寫的」。

不過不容質疑的是一姐的矽谷人脈廣闊。一姐的風采在面對不同的與談人有不同的展現,和名人對談她就是名人的風範架勢;和友人對談時輕鬆搞笑;在婆媽姐妹圍繞的場子,帥氣專業權威。她早已名利雙收,為何還要出書?本來備受敬重的大前輩華特·莫斯伯格(Walt Mossberg)要出書(他曾痛斥把用戶個資變現的那些人是「貪得無厭的個資賊」),但後來因故取消,她就把新書在名義上獻給他,而且她要把見聞付梓以收敲警鐘之效。 參考資料: ◉ 和賈伯斯遺孀對談(優雅、凍齡金髪美魔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rSy8XJgjjE

◉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專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oy2ptJqg-Q ◉《大西洋》訪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5eJwbkR9gg ◉ 美國公共電視台《新聞時刻》訪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bxKPzCwGNQ ◉《硬叉子》訪談(被後生先禮後兵,新書合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g7rSfj6sSM ◉ 美國廣播公司《觀點》脫口秀(婆媽姐妹場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FTuaEx86ak ◉ NBC《塞斯·梅耶斯深夜秀》(好友對談,疑似AI生成新書仿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Jc3b8uz7Pc


◉《經濟學人》書評

https://www.economist.com/culture/2024/03/12/why-is-it-so-hard-to-write-a-good-book-about-the-tech-world


┈┈┈•⊛••⊛•❈•⊛••⊛•┈┈┈


正版出版商(兩本書美金200萬合約)

https://www.simonandschuster.com/books/Burn-Book/Kara-Swisher/9781982163891


疑似AI生成的仿冒品報導

https://mashable.com/article/kara-swisher-book-amazon-ai-generated-knockoff


亞馬遜正版購書

https://www.amazon.com/Burn-Book-Tech-Love-Story/dp/1982163895


臺灣出版社?

┈┈┈•⊛••⊛•❈•⊛••⊛•┈┈┈


《Burn Book: A Tech Love Story》是回憶錄,有年輕英姿和家庭照

┈┈┈•⊛••⊛•❈•⊛••⊛•┈┈┈

《Burn Book: A Tech Love Story》是變調的科技戀曲…

┈┈┈•⊛••⊛•❈•⊛••⊛•┈┈┈

《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March 24, 2024):有趣的對比

第6名上榜2週(名次下降),第10名上榜高達26週(名次上升)

2024年2月26日 星期一

2024 TiBE 台北國際書展見聞

2024 #TiBE 台北國際 #書展 ,去了21日和24日兩趟,平日和假日猶如疫情前後,假日人潮洶湧(樂見國人已對新冠恐懼免疫),除了排隊結帳的人龍,聽講座對談的人滿到座位區外,此外童書區、桌遊試玩有好多少年、兒童(欣見少子化後家長多把資源灌注文化培育上)。

對我來說國際書展是能親眼看到作者本人(不論媒體、企業家或文學創作、寫作者)、出版商,都是近距離感受的體驗。

國際展位波蘭和泰國設計的很有特色(泰國似乎很努力輸出藝文),日韓多是個別出版社的專業版權交易為主(居然看到日本集郵社),當然主流強勢的英美沒必要參展。主題國荷蘭是以作家為輔、繪本畫家為主,吸引比較多孩子參與。在國際書展能夠多知道些國外的作家、創作者也算沾了點國際觀的況味吧?

#故宮 的展位設計讓我驚豔,#中研院 也很用心的在佈展,這兩個單位的活動承辦人員都做得很用心。

政治和宗教在書展也有展示空間:臺灣國家人權博物館、財團法人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等;基督教書房、傳道人士,第四台持續播出圓寂淨空法師講道的佛教團體等。主辦單位是雙北和基隆,週三巧遇前行政院長 #蘇貞昌 。

 


和碩董事長 #童子賢 長期支持藝文和誠品,電子時報創辦人 #黃欽勇 新書《決勝矽紀元》由天下雜誌出版,一次看到三位各自領域頂尖人士很過癮。《決勝矽紀元》可說是美國《晶片戰爭》的臺灣版因應策略解方,看了書不得不配服作者的高含金量專業知識和DIGITIMES的強大資料庫。
電子時報創辦人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hwangchinyeong/


在雜誌上看過暢銷作者 #周慕姿 的訪談,一位極聰明的研究所才讀心理的女子,覺得她很內斂、無所畏,完全沒預期她本人如此活潑、體貼讀者/與會者,聽她「佈道」感想就是口若懸河,一切心理問題幾乎都有四兩撥千斤的巧計,很難想像如此明亮的她、作品談的是無形勒索、恐懼、缺乏安全感等陰影狀態(作者把自己的原生家庭、家人當實例)。我倒是可以想像她也是重金屬搖滾樂團主唱,她的控場能力很強,而且唱歌應該是她宣洩負能量的方法。



#鄒開蓮 董事長本人看來就像有著明星光環:氣色、身形、服裝都散發著大將之風。年輕人若能有如此主管真是三生有幸。在Q&A時,她特別要求性平,女生問太多問題,留給男生。


#丁菱娟 創辦人的文章在《動腦》上看過,本人很親切,有母儀天下風範。她介紹新書《成熟大人說話課》就先提醒「有些話不能說出口」,也不吝分享外商習得技巧。因為有提到家人互動的說話分寸,還分享了自己兒子進入電競業的母子心路歷程。


#龍應台 的文字論述總是讓人折服,而她的演講在最多座位的主題區也是爆棚,Q&A時有位香港小姐提問對中共治理下的香港的未來感到憂心,她溫暖又堅定的回覆:「在動盪的世界要努力找到自己的位置。」「政權是一時的,文化是永久的。」


小說家 #張國立 的作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除了在推理套路裡有獨家的臺式佈局,字裡行間都可看到作家豐沛的文史知識,這次迷你講座才知作家對警察文化的熟悉透露其升官的潛規則,也才知道熱炒店炒龍珠這道下酒菜的來由。編輯 #冬陽 是因為聽過他的有聲節目而被吸引,覺得他的聲線很有魅力,當然是言之有物令我折服。


文學評論大家 #楊照 廣茂無邊的文史音樂知識,一直都是我所景仰的,曾經上過他的誠品講堂,喜歡他評論文學勝過時事政治。這次新書《曾經江湖:金庸,為武俠小說而生的人》發表,在現場提到查良鏞在香港《明報月刊》的付出和貢獻,證明了他俠客的真性情。


香港知名設計師 #盧永強,其實是路過被這兩句話吸引:
「無知是最幸福的,因為無知很容易令人自以為是。
無恥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為能夠坦誠面對自己的不足,才能自我反省,並可糾正自己的錯誤,這也是進修的其中一層意義。」
然後就坐下來聽他講,我喜歡看平面設計的創意呈現,他的作品看得出來在業界屬頂尖,其中他特別提到為中學母校作校徽統一識別logo的事最令他有成就、滿足感。


大作家 #駱以軍 和 #童偉格 老師的場子空間太小,大學生和書迷整個擠滿。對我來說,倆位都算彪形大漢,一直都知道駱以軍如此,第一次看到童老師。竊以為身體的寬厚質量才承載得住腦子裡的豐富淵博。童老師講話乃學院風、很哲學,他謙稱思考者中他還不算頂尖,力薦《血色大地》作者提摩希.史奈德。


這次書展,最震憾而感傷的莫過於聯經五十週年《聯經中國史》發表會。
#吳翎君 教授是唯一的女作家,她分享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環遊世界的親身體驗歷史的真跡,並把照片加入作品中。
看到高齡81歲的歷史學家、明史權威 #徐泓 教授,除了他在新書為明史做正面的平反外,也為臺灣政府的東亞史觀沒做好完整的論述架構就直接把中國和臺灣都納入,覺得可惜,他更對當前多採負面解讀的表淺文化感到憂心。看到一位白髪耆老還在憂國憂民真覺得感傷…


#何寄澎 教授和 #許悔之 主編追憶大作家、大翻譯家林文月女士。何教授細說和散文典範大家的互動往事和《飲膳札記》的內容闡述,讓人動容。還好大作家的書等著有心人讀,網路上也有影音可看其風采。


#光禾感知科技 (OSENSE )#王友光 創辦人/執行長在中研院的活動介紹自家技術,聽到他們公司把數位部長的資料和聲音納入AI系統,可與使用者應答,真有趣。新創都不容易,如電子時報創辦人所說:臺灣可以有很多迷你獨角獸,真心希望他們能成功!
光禾感知科技 
https://osensetech.com/
執行長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joseph.wang.7334/?locale=zh_TW


#郝明義 董事長新書《臺灣的未來在海洋》找了樂評家 #焦元溥 對談,倆位對臺灣的社會現況呈現兩代不同的觀點視角,結尾如投影片所言「變動中,靈活應變是優點,但也可能太靈活而迷失方向。必須建立價值觀,價值觀是導航。」現場可看到友善的無障礙空間和服務,真的很特別。


小說大家 #平路 《夢魂之地》新書發表的空間真的太小…只好心滿意足的看到本人後,要去把她【台灣三部曲】一齊拜讀了。


2023年紀錄兩名越野跑者大縱走中央山脈的《赤心巔峰》電影新書發表,現場聽 #楊守義 導演所講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人生中想不通的事,用爬山的方式去想就想得通了。」他指出雖然一般人對「下山、下坡」持負面觀感,但在爬山的過程中,特別是爬中央山脈,一定要先下山,才上得了另一座山。


德國作家彼強.莫伊尼博士的小說《演算人生》對談在小小的國際沙龍。原來《演算人生》2022年就出版,今年再繼續打書,是出版社覺得有必要推廣網路社交平台和個人隱私之間的關係再思考吧?德國口譯先生的中文講得真好,邏輯也好。作者溫文儒雅,既便被與談人有點唱反調的提問,還是理路清晰的回覆。提問者就像只知享受社交平台帶來的「貼心服務」,不去想自己到底用了什麼去交換。



其實沒讀過 #林妏霜 的小說,因為在臉書上會看 #吳曉樂(珊珊)的貼文,所以想看本人而與會,現場有看到美眉,應該都是冷若冰霜長髪作家的粉絲,真是什麼類型的創作者會吸引什麼樣的人。她倆的對談很妙,吳一開始因為放提問資料的手機掉在上個沙龍,整個無措,還好林的平板讓她能安穩的唸備好的講稿(所以聽起來很文學)。感覺這是場冰與火的對話,然後冰有時會釋出善意,但一貫冷鋒犀利,火那頭則是燒不太起來,或退回稱職的書迷角色,或另開話題自問自答。吳的雙手真如她在貼文上美甲照片一樣,非照騙。


博客來、金石堂年度暢銷作家SKimmy新作《戀愛腦的不心動挑戰》發表,因為時報展位的座位很少又是平日,沒看到粉絲,美眉作家本人看來就是KOL的亮麗,分析起年輕人的戀愛眉點也很辣。(廉價手機拍不出美照)



36 #黃山料 ,看到這位老派作家不以為然、不少年輕人愛的銷售常勝軍本人,我就湊熱鬧去拍張人家的合照,就是類狗仔的動作。





2024年1月28日 星期日

回憶殺之Enya恩雅(Codie Sanchez的介紹)

 一位身價高達 1.5 億美元的藝人,據說淨資產比愛黛兒更高,唱片賣得比英國男團One Direction還多,而且十年來只出家門口兩次。

她是Enya恩雅,因為抖音上充氣雪人漂走的搞笑影片大紅,配樂用的是“Orinoco Flow”,讓新世代聽到恩雅的音樂。

“Orinoco Flo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Trk4X9ACtw

現在當紅的歌手泰勒絲,甚至是65歲的瑪丹娜,都透過巡迴演唱會提高資產,恩雅卻從未開過演唱會,那麼為什麼她不巡演呢?恩雅表示要在演唱會現場重現她繁複的音樂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更關鍵的是她其實是位隱士:她不好現場表演,甚至不受訪。不回覆粉絲郵件,因為她遇過瘋狂粉絲。所以,她和她的貓和工作人員住在愛爾蘭的一座城堡裡。她幾乎不離開城堡,也不常見家人。

她更有自己的執著:

• 拒絕聽任何其他的音樂,以保持她自身的純淨和原創

• 用英語和蓋爾語唱歌,還有3種完全虛構的語言

• 不婚:「瘋狂戀愛和結婚對我來說是最可怕的事情。」

但如果她不巡演,足不出戶,且從21世紀初就沒出新歌...她是怎麼賺到1.5億美元的?她在全球賣出了超過7500萬張專輯,但這不是全部的故事。她大部分的財富來自於一首歌“Only Time”(更重要的是,誰用了它...)

“Only Tim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wfYIMyS_dI

“Only Time”在商業上的使用:

• 2002年的《六人行》影集

• 2013年的富豪汽車廣告

• 2018年的《死侍 2》電影

• 2022年的《雷神索爾:愛與雷霆》電影

• 還有廣告,體育賽事等等

她從這些中獲得版稅收入。但這首歌真正的傳奇是:CNN和其他美國新聞媒體在2001年用“Only Time”來播放911的畫面。Enya的回應?把它當慈善單曲發行,並捐出46.1萬美元給紐約的消防員慈善機構。

她無疑是位讓人尊重的怪人,她用執著建立了她的成功。

執著伴隨著犧牲,少有人理解,這值得嗎?如果是的話,執著=成功

這就是英國音樂圈最富有女人的故事。

本文來源:

https://twitter.com/....../status/1744729279701881148......

整理自微軟免費的Copilot(Bing)翻譯中文

Codie Sanchez也有影音頻道,甚至個人官網,很有個人特色的女子。

https://www.codiesanchez.com/#int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