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經濟學人》槓《紐時》,揭泰勒絲致富密技

《經濟學人》槓《紐時》,揭泰勒絲致富密技

6月中,1843年創辦的英國《經濟學人》用2,200字的篇幅批評創辦於1851年的美國《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太左,不利右派書籍、小出版社:在檢視近12年的數據後,保守派出版商的精裝非小說類圖書進《紐時》暢銷書排行榜的機率比《出版人週刊》(採簡單購買衡量標準)的銷量低7%。


3月,馬斯克在X上推文批評《紐時》暢銷書榜刻意忽略戳破美國精英虛偽的新書《Troubled:寄養家庭和社會階層回憶錄》,儘管首周就售出3,765本新書,卻未上榜。儘管巡迴宣傳新書遇到許多不願合作的書店,但在馬斯克打抱不平和作者網路受訪宣傳,該書仍銷售長紅。


或許是巧合,也或許是7月15日共和黨提名副總統候選人范斯接地氣,右派趁勢崛起,高人氣自傳《絕望者之歌》在8月初重奪《紐時》印刷和電子書非小說總榜的冠軍(至今已在榜上93週)。左派也不輸陣,曾在2022年8月2日,不顧北京警告高調訪問臺灣的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在來訪兩年後出新書《權力的藝術》(The Art of Power),旋即空降《紐時》精裝版非小說暢銷書榜冠軍,讓美國書市隨著大選好不熱鬧。


就《紐時》暢銷書榜疑慮,《經濟學人》總結道:暢銷書排行榜有其價值,知道他人在閱讀什麼有助於理解其想法,無論是否同意其觀點。主觀推薦的好書也有參考價值,但重點是要讓人知道主觀的程度為何。而就個人而言,批判性思考與媒體識讀素養是關鍵。

------------------------------------------

臺灣出版機率低的右派書《Troubled:寄養家庭和社會階層回憶錄》簡介:

羅布·亨德森(Rob Henderson)回顧他在加州各寄養家庭間流浪的成長經歷,講述自己青年時期與他被監禁或殺害的朋友的對照故事。他17歲時入伍美國空軍表現優異得以進耶魯大學就讀,後獲得蓋茲獎學金前往劍橋大學深造,並於2022年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


儘管社會地位和階級上昇的轉變,他發現自己仍是局外人。透過近距離觀察發現為何頂尖1%的人總是政治正確?他以「奢侈信念」(luxury beliefs)一詞揭露富裕特權如何透過「覺醒」的想法來彰顯自己地位崇高。奢侈信念賦予上層階級特權,卻讓不幸的人更難受,從傷害最弱勢群體的社會標準中受益。


他認為自己的成就—軍旅、耶魯大學畢、劍橋大學博士學位—是空洞的成功衡量標準,並體悟家和內心的穩定比外在的成就更重要。

▰▰▰▰▰▰▰▰▰▰▰▰▰


臺灣資深財經媒體人在長期對照各大國際媒體報導後,稱《經濟學人》是「烏鴉嘴」。或許所言不假,連擁有無數粉絲、創造出演唱會經濟奇蹟的泰勒絲都敢批評。


新專輯《折磨詩人俱樂部》4月在美國首日售出140萬張後,竟對雙專輯的31首歌曲如拿手術刀般進行剖析:令人難以抗拒、琅琅上口的副歌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夢幻般的合成樂音、沉悶的鼓聲和慵懶的人聲。 泰勒絲能精準傳達憂鬱和渴望的情緒,新專輯是哀傷的,卻並不令人難忘。 對於以早熟的鄉村青少年歌手身份開啟職業生涯的女藝人來說,她的新歌詞聽起來非常不成熟,押韻也缺乏想像力。


泰勒絲是否陷入從電影導演到企業執行長等各領域頂尖人士的陷阱? 也許沒有人—包括她的歌曲共同創作者—願意告訴目前樂壇最耀眼的明星,她的新歌曲調平淡無奇且千篇一律。在“I Can Do It With A Broken Heart”一歌中,她自誇「產值高,是門藝術」(I cry a lot but I am so productive, it's an art)。 事實上,頂尖藝人在名聲鼎盛時期發行冗長的雙專輯很常見,比方披頭四第九張錄音室專輯《白色專輯》有30首歌,或布魯斯·史普林斯汀《河流》有20首歌。然而對泰勒絲而言,讓她在曲風多元、競爭激烈的當代西洋樂壇中,脫穎而出的是她產出的質,而不是量。泰勒絲最新專輯與她一貫的高水準有些差距,而歌詞聲稱自己正處於「閃閃發光的黃金時期」,無論是鐵粉還是一般粉絲可能會擔心她的光澤是否正在褪色。


꘏ ꘏ ꘏ ꘏ ꘏ ꘏ ꘏ ꘏ ꘏ ꘏ ꘏ ꘏


《經濟學人》的文章基本上是無執筆撰述署名的「匿名集體編輯」,頂多是報導記者所在地名,而7月底特刊《1843》(原名《智生活》)則因為全球邀稿而有署名,這次《1843》除了原本的數位版,更有實體頁面併在雜誌內。娛樂版有篇專文標題〈泰勒絲製造〉(量身訂製諧音)「如何致富:泰勒絲版本」(仿她自己的錄音版本)副標:「泰勒絲是怎麼征服樂壇的?實際上故事很複雜」。執筆者是Alice Fulwood,以下為長文摘錄:


5年前,我對泰勒絲的魅力基本上免疫,喜歡她的熱門歌曲,但從未從頭到尾聽過整張專輯。但當她開始重新錄製舊專輯時,我著迷了。2021年11月,我訂婚後的第二天泰勒絲發行她舊專輯《Red》的重新錄製版,我和未婚夫在為當晚的聚會做鷹嘴豆泥和烤蛋糕時一直循環聽。從2023年3月17日,她那猶如印鈔般的時代演唱會(The Eras Tour)巡迴開始,到2024年2月11日,《紐約時報》發表提到她的文章高達1,000多篇,僅略少於美國總統拜登。


細說從頭,2005年來自賓州的天才少女和田納西州納什維爾獨立唱片公司Big Machine簽約,共錄製6張專輯。根據合約,Big Machine保有專輯「母帶」(原始錄音)的權利。但隨著泰勒絲變得越來越成功,她對自己沒有母帶感到沮喪。儘管她從自己的歌曲中獲得版稅,卻遠不如完全擁有母帶多。而且她無法完全控制歌曲的使用方式。


🌟扭轉過氣頹勢,重登高峰

泰勒絲連兩張專輯《舉世盛名》(2017年,Reputation)和《戀人》(Lover)在樂評和粉絲間反應平平,皆未能獲得葛萊美年度專輯提名。2019年,泰勒絲的巔峰期似乎已過。關鍵轉折就在她和Big Machine談判新合約不成,2018年和環球音樂簽新約,公司同意泰勒絲將擁有她新專輯的母帶。至於舊專輯的母帶,泰勒絲看來似乎已經接受無法回購的事實:「擁有母帶對我來說非常重要,但我後來意識到,宏觀來看還有意義更大的事。我可以選擇押注我的過去,或是賭上我的未來。瞭解我的人可以猜到我的選擇。」


被老東家激怒的泰勒絲在環球音樂重錄舊專輯。事實證明這是神來之筆,舊瓶裝新酒仍讓粉絲如痴如醉,更為泰勒絲和她的團隊(可稱為泰勒絲公司 Taylor Inc)帶來驚人的獲利。泰勒絲的財富約75%來自過去5年(本來兩年一張新專輯,加上舊專輯新版發行,等於年年發片)。


泰勒絲的鐵粉(Swifties)對她的形象的認知是「對抗男性主導音樂產業的女性偶像」,在她遇到困難時就力挺她。許多鐵粉拒聽舊專輯,認為不純正,並且認為偶像的母帶是被「偷走」的。這種認知頗為奇特。唱片公司擁有母帶版權是業界慣例。泰勒絲早期作品的製作是她與唱片公司共同努力的成果,當公司在她還未成名時,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試想一下,如果有人認為創投「偷走」科技創始人的公司,會得到多少認同)。關於母帶爭議,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得知泰勒絲與Big Machine談判時的所有細節。但泰勒絲向她的粉絲講述的簡單明瞭的故事背後,可能隱藏著更多的複雜性。


然而,這件爭議讓我們得以窺見泰勒絲公司的戰術—也揭示了史考特·斯威夫特(Scott Swift,美林證券銀行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向法官提交的另一封電子郵件中,他向前經紀人迪姆特羅(Daniel Dymtrow)炫耀自己的事業成就(「我在全球經紀人中排名前1%」),並談到他為女兒的星路所花費的金錢(包括據說為搬到納什維爾支付的20萬美元)。在這7頁的意識流文字中,有一句話格外引人注目:「我會做任何我認為適當的事來推進泰勒絲的事業。」


💰泰勒絲公司是家族企業。泰勒絲和她的家人掌管巡演、粉絲俱樂部和版權管理。2006年,在泰勒絲發行首張專輯之前,她的家族成立名為Firefly Entertainment的公司,負責管理她的事務。如今,這家公司為她個人服務:僱傭司機、房地產代理及管理她的私人飛機。隨著她事業的蓬勃發展,新的子公司相繼成立。2008年2月,在她開始首次體育場巡演一年多前,成立泰勒絲製作公司,負責大部分演唱會電影和MV的製作。2009年成立粉絲俱樂部和一家名為13 Management的公司(13是傳統西方的不吉數,卻是泰勒絲自稱的幸運數),統管所有事務。2010年成立商品銷售公司,次年又成立管理商標和版權的子公司。泰勒絲的核心圈包括她的父母、弟弟、弗蘭克·貝爾(電台經理)、羅伯特·艾倫(巡演經理)、道格拉斯·巴爾德里奇(律師)和一位個人助理。其中多位自她職業生涯開始以來一直與她同行。她的公關佩恩(Tree Paine)經營自己的公司Premium PR,泰勒絲是她唯一的客戶。


這一切都非比尋常。怪奇比莉、亞莉安娜和奧莉維亞等巨星都沒有自己的管理公司,也不會親自處理所有的商業事務。大多數藝人都將這些細節庶務外包或交給唱片公司處理。泰勒絲自出道以來一直緊握著自己的事業,這可能是她何以屹立不搖的關鍵。她周圍這些人的生計取決於她而非其他藝人是否表現良好,有助培養忠誠度,使她更容易掌控話語權。


只要能賺錢,沒人在乎對沖基金經理或私募股權巨頭的人品為何。泰勒絲公司的操作是高明的,在執行精明商業策略的同時,謹慎地不破壞泰勒絲的完美形象。這點尤為關鍵,因為她的收入主要源自創作情感鮮明的歌曲:愛情、心碎、背叛。這是從政治學中借來的平衡技藝—連馬基維利(提出政治無道德的權術思想)都讚賞的手腕。


꘏ ꘏ ꘏ ꘏ ꘏ ꘏ ꘏ ꘏ ꘏ ꘏ ꘏ ꘏


聽著剛發布官方MV的"I Can Do It With A Broken Heart",畫面是演唱會後台歡樂洋溢,歌詞是反諷又強悍的(又是男方負了她),旋律還是很catchy。從Fulwood砲火四射的長文中,幻想她倆的交鋒,激不起火花,後勁有待時間驗證。在商言商,泰勒絲公司的一條龍經營確實是西方歌手經營的典範,而她高超的行銷手法不知在她年紀漸長後,是否會發揮更大、更廣的影響力,再讓馬基維利讚賞,值得拭目以待。


不得不佩服《經濟學人》,畢竟新聞資料累積181年寶庫豐厚,多少風雲人物言行舉止化為文字皆為囊中物。第一位加拿大籍女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5月13日逝世,並未循慣例以〈訃文〉專頁紀念,僅放在藝文版裡,而且還不滿頁。當時深為孟若感到不平。不久後孟若的女兒發聲控訴的醜聞就爆發了…或許,《經濟學人》長久分析國際政經局勢,對個人的分析和掌握更遊刄有餘,畢竟人性僅管難以捉摸,仍有相通之處,而對美好形象的人物,媒體總是擅於讓人感到幻滅。


꘏ ꘏ ꘏ ꘏ ꘏ ꘏ ꘏ ꘏ ꘏ ꘏ ꘏ ꘏

參考資料:


The Economist  2024年6月13日

If a bestseller list shuns authors it dislikes, it should say so

https://www.economist.com/leaders/2024/06/13/if-a-bestseller-list-shuns-authors-it-dislikes-it-should-say-so


The Economist  2024年6月11日 

Is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list politically biased?

https://www.economist.com/culture/2024/06/11/is-the-new-york-times-bestseller-list-politically-biased



The Economist  2024年4月27日

Has Taylor Swift peaked?

The musician is at the height of her commercial, but not her creative, power

https://www.economist.com/culture/2024/04/24/has-taylor-swift-peaked


The Economist 2024年7月27日

TAYLOR MADE

https://www.economist.com/1843/2024/07/24/how-to-get-rich-taylors-version


꘏ ꘏ ꘏ ꘏ ꘏ ꘏ ꘏ ꘏ ꘏ ꘏ ꘏ ꘏


Alice Fulwood

https://www.alicefulwood.com/


https://twitter.com/alice_fulwood


Covering Wall Street @theeconomist

I’m the reporter, baby, you could be the news.

https://www.instagram.com/alicefulwood/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OpenAI前員工X爆料&楊立昆臉書〈諷刺文〉

【OpenAI ex-employee & Yann LeCun's sarcasm】 🚀 📣 OpenAI前員工Jacob Hilton在X上的爆料全文 📣 🚀 一年多前,當我離開 OpenAI 時,我簽署了一份 「不貶低協議」(non-disparagement agreement) ,並且未披露協議本身,沒有其他原因,只是為了避免失去我的 「既得股權」(vested equity) 。  該協議明確表示,作為簽署的回報,我被允許保留我的既得股權,並且沒有提供任何其他東西。 我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會簽署它,如果他們認為這不會對他們的權益產生影響。 我以良好的條件離開了OpenAI,所以我認為幾乎所有離職員工都遵守了這份協議。 在簽署協議之前,我無意批評OpenAI,但對於放棄這樣做的權利感到失望。 昨天,OpenAI 聯繫我,要求我解除該協議,隨後KelseyTuoc在Vox上刊登調查報告: 由於 AI 的變革潛力,開發先進 AI 的主要實驗室必須為那些希望為公共利益發聲的人提供保護。 其中首先是對不報復的具有約束力的承諾。 即使是現在,OpenAI仍可 阻止員工出售其股權,使其在未知的時間內變得毫無價值。 OpenAI 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從歷史上看,前員工無論在哪裡工作,都有資格以相同的價格出售;我們預計這一點不會改變。」 我相信OpenAI的這項聲明是出於誠實的意圖。 但考量到 OpenAI先前曾拿能否取得 (既得股權變現) 流動性作為一種恐嚇策略,許多前員工仍不敢發聲。 我邀請OpenAI直接與前員工聯繫,以澄清他們將始終以合法可執行的方式獲得平等的流動性的機會。 在他們這樣做之前,大眾不應指望前僱員會坦誠相待。 本人致OpenAI 的許多善良和才華橫溢的前同事們:我希望您們能夠理解為什麼我覺得有必要公開談論這個議題。 該合約與我們對安全和有益的AI的共同承諾不一致,您值得更好的工作合約條件。 原文連結: https://twitter.com/JacobHHilton/status/1794090550863200728 😏 楊立昆在臉書上的〈諷刺文〉 😏 來ClosedAI工作吧!隨著 AGI 即將到來,您 將擁有 目前 估 值 42 X 百萬的6次方美元(sextillionnollars) 公司 的 股票 。 如果您辭退,...

京晨科技 NUUO

2015年01月30日 京晨科公告營運長異動 :營運長施錦昌退休 鼎新電腦 官網資料:特助施錦昌提到:「以前未使用ERP系統時,需不斷手動調整資訊,不但人工成本高,錯誤率也高,讓人很難信任報表資料。所以之前在進行一些重大決策時,常常會有擔憂決策錯誤的壓力。但自導入ERP再加EasyFlow之後,此類問題改良許多。」 以下摘編自:《遠見雜誌》2013年2月號/臺大創聯會 (NTUEA)2013年12月25日臉書/《工商時報》2015年01月05日 【京晨科技NUUO Leaders】 董事長 楊文彬 :台大大氣系,高職念五年、大學念七年畢業,暱稱Killer(殺手) 總經理 黃建峯 (暱稱卡通)、研發副總 黃建山 (暱稱卡弟,意指卡通的弟弟),台大資工系友兄弟檔兩人求學時序:附中、台大、研究所。 曾創業失敗 念大三時,BBCall和黑金剛手機剛竄紅,楊文彬早上在大氣系打工當助理,閒暇時就跑去賣手機,很快就開通訊行,第一個月大賺40萬,短短半年開了五家店,人家喚他「少年楊董」,叱吒一時。但 成功來的太快 ,讓他 志得意滿,到處遊山玩水 ,直到警覺不對,財務已出現漏洞, 被倒帳幾百萬 。「我那時真的非常落魄,出現人生中第一根白髮,還得兼好幾份工、送報還債,但失敗經驗讓我學到 管理 及 財務 的重要,」楊文彬說。 安控門外漢 找到市場利基 2001年楊文彬拿出30萬與好朋友們創業,就是希望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 燃燒熱情 ,其間創立電腦設計、安控軟體、影像處理、遊戲、網通技術等五家公司。其中最成功的京晨科技 (NUUO Inc.),利用B2B行銷全球安全監控的高端市場。從創業的第一天起,京晨就非常務實。切入少有頂尖人才想做、卻又年年成長的監控安防產業,加上不閉門造車、積極聆聽市場聲音,這些都是成功的主要原因。     楊文彬是 業務 出身,創業時的第一個想法是要先從產業著手,只要找到對的產業,你才有在裡面的生存空間,就好比釣魚一樣,要釣到魚,前提是那個池塘裡,要有夠多的魚。等到決定市場了,接下來的問題,才是要推出什麼產品,用什麼方式、什麼技術,去做產品,甚至開拓市場。就在這個思考邏輯下,當時的三人小組,在密集開會後,得到一個結論,就是京晨科需要的是 高成長、高毛利 ,但不要太大的產業。要高毛利、高成長,是考量到當時的京...

楊立昆以自身經歷談H1-B

美大選期間在X上和馬斯克大唱反調後,Meta首席AI科學家楊立昆(Yann LeCun )氣得公告「我不再在X上寫貼文。只轉發其他平台的連結、留言朋友的推文」,所以他在自家公司平台上只對馬斯克在X上的截圖,留言區討論串就文明多了。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9Xy7kURLq/ 以下是楊立昆在臉書上的貼文和精選交流: 看到圍繞 H1-B 簽證議題的 MAGA 陣營陷入混亂很有趣。   在美國,持有 STEM 博士學位的人中,超過 50% 並非生於美國。   美國大學 STEM 領域的教授中,比例更高的大多數也並非生於美國。   在美國頂尖大學工程領域(包括電腦科學)的博士生中,絕大多數是非美國出生的學生。   美國科技公司中,大量的創辦人、CEO、高階管理層也並非生於美國。其中包括:   - Satya Nadella(微軟)  - Sergey Brin(Google)- Jensen Huang(輝達)   - Sundar Pichai(Alphabet)  - Elon Musk  - Hock Tan(博通)   - Vinod Khosla(Sun、Khosla Ventures)   許多人是以學生簽證來到美國,並且大多在某個階段持有過 H1-B 工作簽證。我最初是持 J-1 簽證來美國(原本沒打算待超過兩年),後來轉為 H1-B,拿到綠卡,最後成為美國公民。 ▷▷▷▷▷▷ Alyosha Efros:民主黨在這個議題上完全讓步給了共和黨,甚是可惜。他們只關注非法移民問題,結果疏遠了數百萬合法移民,這些人苦於應對荒謬的美國移民程序。   如果民主黨在這個問題上主導局勢,也許馬斯克和其他科技巨頭就不會把靈魂賣給川普了……   Yann LeCun:幾個原因導致矽谷一些有影響力的人物選擇站在 MAGA 一邊:   1. AI 和加密貨幣的監管障礙威脅   2. 「未實現收益稅」的恐慌   3. 對 H1-B 改革的冷淡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