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2日 星期一

《焦慮Z世代》強納森·海德[特]

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海德[特](Jonathan Haidt)教授新書《焦慮Z世代》(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在爬梳大量的研究後指出美國Z世代的心理健康危機:2019年,高達1/5的美國學生被診斷出患有憂鬱症或正在接受憂鬱症治療,而2009年只有1/10。自2010年以來,美國10至14歲女孩的自殺率增加了一倍以上。他堅信手機和社群媒體是罪魁禍首:「每天有數百萬的網紅輪番上秀,兒少上網就會被迷因、限動和短劇的龍捲風給吞噬。」


作者上HBO談話節目《馬赫脫口秀》時生動形容:西方哲學裡的智慧告訴我們:「慢慢判斷,快快寬恕。慢下來、冷靜下來,掌控好意識。」社群媒體平台上充斥的是什麼? 恰恰相反:「快、快、快、現在就下判斷,事實查核免了,永不原諒!」那就像「來、來、來把你的眼耳接著一條巨大的消防水帶,然後往裡面猛灌各式影音垃圾訊息。」 教授認為除了社群媒體,問題的原因之二是美國家長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並點出其中的矛盾:「雖然父母在真實世界中對孩子倍加保護,卻同時允許孩子在虛擬網路上為所欲為。家長以為孩子有500個網友不是很好嗎?事實證明並非如此。研究指出,兒少需要的只是一小群非常親密的朋友,這在生長發育上才是健康的。因此,一旦孩子們放掉真實世界裡的朋友,卻在網路上或多人視頻遊戲中加了500個網友,他​​們反而會變得不快樂,也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進而缺乏社交連結並感到沮喪。結果就導致自殺傾向,尤其約有30%女孩表示偶爾或經常有自殺念頭。」 為什麼女孩受害最重?作者探究,發現社群媒體的使用與女孩的憂鬱和焦慮之間的相關性總是更高:「社群媒體上不停的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是問題的癥結,如果有個11、12歲的女孩每天掛在 IG上好幾個小時、黏著TikTok好幾個小時,那麼她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快樂的女孩過著美好的生活,這對她有好處嗎? 當然,社會比較是成長的一部分,但請讓它發生在親友關係的小圈子裡,不要在十億人之中作比較,尤其當中許多人設是華麗而虛假的。」 ※─────※─────※─────※─────※ ◉教授論述的定義: 「手機兒童」(phone-based child)。在書中提到的電話(phone),不僅限於智慧型手機,而是所有連網螢幕裝置,包括iPad和遊戲機。CBS《今晨》節目中教授的案例影片有名重症小孩側躺在地上,手上沒有手機,卻不停做著滑手機的動作。 副標「Great Rewiring」是什麼意思?(童年被社群媒體重塑大腦,惡化心理健康問題):傳統上,兒少大腦發育接收的訊息來自父母、親人,讓孩子從人際互動中,準備好成長的蛻變。Z世代的家長不再這麼帶小孩,而是把手機丟給孩子自己把玩。社群媒體重塑的大腦是從根本上改變了孩子們接收訊息的方式,取消了傳統的真實人際互動方式,只剩透過手機螢幕的虛擬互動。 以前社群媒體被稱為社群網路系統(Social Networking Systems,SNS),功能是與人建立連結。之後它被稱為社群媒體平台(social media platform),變成在社交平台上向人表演,拼命爭取關注、想要走紅。因此,當社群媒體大幅度重塑大腦的現象發生時,千禧世代基本上已經過了青春期,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沒事。Z世代就恭逢其盛,在超級病毒式社交媒體、口袋裡智慧型手機的陪伴下成長,手機發出各種推播通知,就甩掉手上正在做的事,把他們從家人身邊拉走,讓他們遠離朋友。 ※─────※─────※─────※─────※ ◉教授的書主要是對美國社會提出四項建議:上高中前不用智慧型手機,未滿16歲不上社群媒體,學校禁用智慧型手機,以及更多非看管式戶外體驗遊戲和童年獨立性的養成。 16歲前不使用社群媒體的訴求,實則是對科技公司或立法者的巨大要求。美國國會於1998年通過《兒童網路隱私權保護法》(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目前社群媒體註冊最低年齡是13歲,但即便如此也沒有強制執行。CBS向科技巨頭詢問,Meta在聲明中表示,執行限齡驗證需要蘋果和谷歌等硬體商的協助。蘋果和谷歌也拒絕了採訪要求,但指出他們的裝置已具備家長監護功能。儘管如此,將科技大廠的這些努力加總後仍比不上六年級學生的小聰明,記者到學校現場和小學生互動: 要怎麼註冊社群媒體呢?「謊報年齡!」如果未滿 13 歲,要怎麼使用這些應用程式?「那就裝老吧、我換了出生年份。」「我認為大多數應用程式並不真的在意你幾歲。」 CBS記者覺得要求家長等孩子16歲才能給手機,就像要求大家「突然戒除」(cold turkey),並非易事。書中也坦白棘手的現況:「大多數父母不希望自己孩子的童年被手機掌控,但不知何故,真實世界已經重新設定成虛擬世界。因此,凡是抵制手機的父母都會讓孩子陷入社交孤立。」而教授認為這是「集體行動問題」(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是家長全都掉進的陷阱。 因此他想要用給予希望的方式:如果只有一個家長試圖改變,那很難。但如果以小團體進行,就會變得容易很多。如果大部份家長一起配合,那麼孩子就不會覺得自己被排除在外。教授甚至共同創辦了《放手長大》 (Let Grow)非營利組織,旨在培養兒少獨立性,提供線上諮詢資源和線下家長交流的機會。 ※─────※─────※─────※─────※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心理學教授奧格斯女士(Candice Lynn Odgers)在科學期刊《自然》上的書評則指出「書中反覆提出的數位科技重塑我們孩子的大腦,並導致精神疾病流行的觀點尚未得到科學支持。」不過她承認作者「在情緒、文化和道德方面的研究深具影響力。」而且書肯定會大賣! ◉英國《經濟學人》從1935年美國一路以來代代長輩認為晚輩很有事的論述傳統說起,認為《焦慮Z世代》是本「更好的書」,並提到作者在尾註坦誠個人和身為家長的難處,非常值得一讀。 美國第31任總統胡佛曾孫女瑪格麗特·胡佛於公視主持的節目專訪,兩人談了「社群媒體是故意設計來讓青少年上癮的」,抗脆弱性(anti-fragility)的概念,性別焦慮症(gender dysphoria),除了女孩的狀況,也談到男孩的成長過程因學業成就感大不如前而登出社會,轉向登入誘人的虛擬世界。最後播放1996年國會通過《通信端正法》,媒體聞人亞利安娜·哈芬登(Arianna Huffington)和知名律師蘇珊·埃斯特里奇(Susan Estrich)的網路監管論辯錄影:哈芬登認為第三波科技帶來的網路世界將對兒少造成難以預料的影響,因此政府的協助管理是必要的;埃斯特里奇則認為看管兒少上網是家長的責任。 

哈芬登:「我呼籲建立夥伴關係。我呼籲政府、業界和家長攜手建立夥伴關係。蘇珊,試想您有一個12歲的孩子,像我就有一個12歲的教女,她是上網專家,她可以在網路上隨意亂逛,除非隨時有人在她身邊攔她,否則她會在網路上亂來的,不管母親定了什麼家規。您說這是父母該看管的是完全不負責任的 。 用『看管』(watch)這個詞代表您不知道第三波科技將為孩子帶來什麼影響。」


埃斯特里奇:「亞利安娜,如果孩子自己去選擇了麻煩,就會遇到麻煩,如果孩子自己有那個念頭,無論是在電腦螢幕前或是在朋友家,甚至是在暗巷買毒品,他們都會遇到麻煩。」


當時的是非對錯和後續的影響,似乎得用時間來證明,然而童年只有一次,家長只有自求多福?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現在的美國家長應該認同海德[特]教授的比例很高,因為新書《焦慮Z世代》是《紐約時報》暢銷書冠軍(兩周)。



※─────※─────※─────※─────※

參考資料:

HBO《馬赫脫口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JPMBV_Dto4


CBS《今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VEhtix7yWU&t=2s


瑪格麗特·胡佛公視節目專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0ae8_o5IE


《經濟學人》書評

https://www.economist.com/culture/2024/03/15/how-worried-should-people-be-about-generation-z


《自然》書評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0902-2


美國公共廣播電台訪談文稿

https://www.npr.org/sections/health-shots/2024/04/14/1244000143/anxious-generation-kids-autonomy-freedom


《放手長大》 (Let Grow)非營利組織

https://letgrow.org/resource/jon-haidt-insights/


※─────※─────※─────※─────※

臺灣已出版作者譯著:

《象與騎象人: 全球百大思想家的正向心理學經典》強納森.海德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36022852143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強納森.海德特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28182682151524000


plus:

大人版《焦慮世代: 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羅蘭.保爾森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297226821253830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