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人類文化與歷史的積累,欲觀來者,必先回顧。人類並非天生理性,我們被慾望、愛恨情仇、好惡等無法掌握的情緒左右。幾乎所有的行為都是由主觀想要的事物所驅動。推動文明不可或缺的是資本的力量,自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股票公開交易起,1773年英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在倫敦成立,1790年美國費城證券交易所成立,資本透過股市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日益壯大。
股市是經濟的櫥窗,也是哈哈鏡和照妖鏡。巴菲特說:「別人恐懼時我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們恐懼。」巴爺爺把股市交易的兩種情緒揭櫫於世,然眾股民大多仍難參透,受其擺佈。《西方憑什麼》(Why the West Rules, For Now,2010年初版)作者考古歷史學家 Ian Morris 爬梳東西史料、對照後提出推動文明進展的是「懶、貪、懼」,多了「懶惰」的觀察。
美國 Z 世代歷史網紅洛迪爾·林區(Rudyard Lynch,愛爾蘭二代移民)博覽群書後,以兩本前輩的書作為靈感加上個人觀察,提出引以自豪的推動文明的 7 種情緒,除了恐懼相同之外,其他皆異且頗有獨道見解和舉例,其中呼應當前推動 AI 風雲大局的輝達—NVIDIA 命名取自拉丁文 invidia,意思正是「嫉妒」。
⓵ 自豪(Pride)
傳統人類學認為伊斯蘭教和中國屬於以羞恥感為基礎的道德體系,但Lynch認為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在宗教有更高的相似度。歐洲和中東有一些共同的價值觀,而東亞則缺乏這些價值觀。
自豪這種文化軸心強調真理應以死捍衛,並與軍國主義和好戰緊密相關。這種價值體系在武士和牧民社會中最為明顯,這些社會強調勇猛和榮譽。亞伯拉罕諸教(Abrahamic religions)也是在這些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基督教的和平主義與印歐人的好戰精神平衡,帶來十字軍東征和推動婦女權利的文明。西方需要這種好戰的印歐血統,否則基督教領土會被更具侵略性的穆斯林征服。對於男性來說,自豪讓其可從事偉大的行為並擁有高貴的情操。自豪與民主和平等密切相關。然而,當自豪脫離道德束縛時,可能導致極端行為,如納粹的大屠殺。
🜋🜋🜋🜋🜋🜋🜋🜋🜋🜋
⓶ 羞恥感(Shame)
羞恥感在歷史上對文化影響深遠,至今仍驅動全球大多數文化,尤其是亞洲主要文明如巴基斯坦、日本、中國和伊拉克。即使在亞洲以外,非洲、拉丁美洲和東歐的文化也以羞恥感為基礎。
羞恥感在大型農業城市社會中佔據主導地位,個人是家族的棋子,責任轉移到群體,強調家族和群體的重要性。以羞恥感為基礎的文化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於西方文化,強調背景細節和整體關係。
此文化的優勢在於其強大的內在力量,能夠承受苦難並保持精神。然而,也可能犯下可怕的罪行,因為它們崇拜群體,缺乏對抗家族或文化暴政的保護。以羞恥感為基礎的文化對待女性的方式普遍糟糕,常壓迫女性,且拙於創新,因為只透過傳統的視角看世界。
🜋🜋🜋🜋🜋🜋🜋🜋🜋🜋
⓷ 嫉妒(Envy)
嫉妒與羨慕不同,嫉妒是希望他人失去其幸福,而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不幸的是,嫉妒是一種可怕的情緒,也驅動著世界歷史,特別是在傳統社會中,嫉妒阻礙了發展。富人常把房屋外觀弄得樸素以免引起嫉妒。少數族群如猶太人、海外華人和印度人常因受到嫉妒而被不公平對待。
基督教是抑制嫉妒最有效的宗教,因為相信客觀的上帝,而不是群體的反覆無常。歷史上西方的成就很大部分原因是抑制了嫉妒,使得財富積累和技術進步成為可能。隨著基督教變得越來越式微,出現了嫉妒所驅動的納粹和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是一種由嫉妒驅動的意識形態,將社會的所有弊病都歸咎於強者,弱者可完全不負任何責任。
共產主義社會透過集體主義殺死了他們自己的中產階級,並使自己人挨餓,即使其結果是數百萬人的死亡,因為他們把傷害富人置於幫助窮人之上。嫉妒實際上是所有德性中最糟糕的,因為它會導致社會的衰落和崩潰。
🜋🜋🜋🜋🜋🜋🜋🜋🜋🜋
⓸ 罪惡感(Guilt)
西方文明的主導價值體系是以罪惡感為基礎的文化,強調與上帝的關係是否正確,而不是遵循群體規範。這種文化在羅馬帝國時期形成,蘇格拉底和斯多葛學派是其早期推動者。基督徒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文化,強調遵循上帝的道路。西方文明的特點是個人主義和創造力,這種靈活性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以罪惡感為基礎的社會具有高度的創新和自我批評能力,使得西方在技術和社會方面取得巨大進步。
然而,以罪惡感為基礎的模式維護成本高,需要大量磨練和社會努力。沒有上帝來寬恕的情況下,西方的自殺傾向增加,缺乏自我超越的目標使得重擔變得難以承受。
🜋🜋🜋🜋🜋🜋🜋🜋🜋🜋
⓹ 焦慮(Anxiety)
新聞媒體常把每件事都當作世界末日來報導,這是以焦慮為基礎的文化的標誌。焦慮文化在現代社會中非常重要,納西姆·塔雷伯在《反脆弱》(Antifragile,2012年初版)中指出,社會和兒童需要面對威脅和掙扎才能強化和發展自己。現代社會缺乏足夠的壓力來理解真正重要的事情,導致人們沉溺於奢侈品和享樂主義,以此來忘記死亡。
大衛·里斯曼在《孤獨的人群》(The Lonely Crowd,1950年初版)中描述美國社會如何從以基督教罪惡感為基礎的軸心轉變為以焦慮為基礎的軸心。鄉村地區仍然以罪惡感為驅動,而城市則以焦慮為驅動,這是文化戰爭的基礎。現代社會不斷擔心世界會終結,無論是氣候變遷、核戰爭等。政治正確和現代左派是以焦慮為基礎的世界觀的例證,這種觀點基於看起來擁有正確觀點,而不是有效地實際推動事物進展。
焦慮文化導致社會只關心減輕弱者的焦慮,而不是為後代保存自己,從而使自己變得強大。這種文化在羅馬帝國、希臘、沙皇俄國和革命前的法國等社會中存在,女性在這些社會中擁有重要的社會權威和權力。焦慮文化使人們失去方向感,轉向極權主義領導者來昇華焦慮。
🜋🜋🜋🜋🜋🜋🜋🜋🜋🜋
⓺厭惡(Disgust)
厭惡源於對疾病的恐懼,驅動著歷史上的種族主義和階級歧視。厭惡感像生物的警報系統,提醒我們遠離可能致病的事物。不同種族和階級對疾病的承受能力不同,厭惡感成為種族主義和階級歧視的驅動力。
某些群體會利用厭惡感來團結內部對抗外部威脅,厭惡感強烈的社會通常非常保守,維持社會傳統和穩定。納粹德國是最以厭惡為驅動的群體,將其他群體視為污染純潔北歐「雅利安人」的雜質。然而,純粹以厭惡為驅動的文化很少,因為它們無法以健康的方式改變,容易陷入保守主義。
不同文化對厭惡的定義和應用各異,例如印度的種姓制度以厭惡為基礎,清教徒則利用厭惡來維持社會一致性。
🜋🜋🜋🜋🜋🜋🜋🜋🜋🜋
⓻ 恐懼(Fear)
恐懼是人類最原始的動機,具有普遍性和必要性。恐懼源自對生存威脅的反應,例如獅子或疾病,並驅動人類逃避危險。恐懼文化視世界為充滿競爭的精靈和力量,治理方式往往不理性,而是依賴萬物有靈論(Animism,泛靈論)的觀點。然而,隨著大帝國的建立,恐懼統治的弊端逐漸顯現,導致變革。例如,雅典的德拉古和中國秦朝法家制度因過度依賴恐懼而引發暴政和革命,最終無法持續。
在古代,以恐懼為基礎的文化是常態,許多宗教和統治形式都依賴恐懼來維持秩序,如巴比倫、羅馬和埃及。此外,還有亞述、蒙古和羅馬等古代帝國,透過恐懼統治,使用恐怖手段來維持忠誠。舊約中的上帝也以恐懼來維持道德標準,適應當時的社會需要。時至今日,恐懼仍然在拉丁美洲、非洲和東南亞某些地區的統治發揮重要作用。
🜋🜋🜋🜋🜋🜋🜋🜋🜋🜋
Rudyard Lynch提出 7 種情緒推動文明進展受這兩本書的啟發:
馬克·布斯(Mark Booth,筆名:Jonathan Black)的《世界的秘密歷史》(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World,2010年初版)被盛讚為包含整個圖書館的學術成果。
常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所書寫。但如果歷史——或我們所認識的歷史——是由錯誤的人所書寫的呢?如果我們所被告知的一切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呢?歷史需要徹底重新思考。《世界的秘密歷史》從一個危險的前提開始——我們對世界過去的所有認知都是扭曲的,歷史上各種邪教和神秘學校所提出的故事反而是真實的——呈現出過去三千年的另類版本歷史。主題包括:希臘和埃及神話、猶太民間傳說、基督教、查理曼大帝、唐吉訶德、喬治·華盛頓和希特勒。Booth如是說:「雖然這本書可以被視為人們所相信的荒謬事物的一個記錄,一場史詩般的幻影,一種不理性的經驗的喧囂,但我希望到最後一些讀者能聽到一些和諧,也許還能感受到一絲哲學上的暗流,即這可能是真的。」
本書將人類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只有表面粗淺認知的未覺醒多數,另一部分是那些瞭解內情的特權少數。以道德的嚴肅性呈現,讓人難以將其視為一部犬儒主義的迎合市場之作。但當翻閱到談及亞特蘭提斯和所羅門神廟、梅林和達文西、抹大拉的馬利亞和牛頓、脈輪和圖帕斯、星光體和變異狀態的頁面時,可能會感到似曾相識。
「秘密會社」(secret society)這個概念中最吸引人的元素是哪個?假設是「秘密」的部分,但也許是「會社」的承諾——認為可以找到與之共同相信權勢人物隱瞞他們權力秘密的夥伴;擁有並分享這種信念,是在驗證自身缺乏行動力的合理性。
🜋🜋🜋🜋🜋🜋🜋🜋🜋🜋
《核心之蟲》:論死亡在生命中的作用(The Worm at the Core: On the Role of Death in Life,2015年初版)將社會學、人類學、存在哲學和精神分析等思想巧妙融合,對死亡的潛意識恐懼如何驅動幾乎所有的行為,並照亮了驅動人類行為的隱藏動機。
隨著心理學越來越淺薄,淪為推廣積極思考的陳腔濫調,《核心之蟲》扭轉此頹勢,並提供強有力證據支持一項具有擾動性個人及政治影響的心理論點。幾乎所有人類個體和文化活動都是對死亡的回應,這一觀點聽起來似乎不切實際。但書中提出的證據令人信服,並對許多其他難以解釋的人類行為之謎提供重要解答。
一百多年前,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稱我們必須死亡的認知為人類條件中的「核心之蟲」。在1974年,文化人類學家厄尼斯特·貝克因其著作《死亡的否認》獲得普立茲獎,該書主張死亡的恐懼對人類事務有著深遠的影響。如今,《核心之蟲》一書用廣泛的證據澄清了核心之蟲如何指導人類的思想和行動,從創造偉大藝術到發動毀滅性戰爭。
《核心之蟲》是二十五年深入研究的成果。所羅門、格林伯格和皮茲金斯基三位共同作者從全球範圍內進行的創新實驗中得出結論:對死亡的恐懼和超越它的渴望激勵著我們購買昂貴的汽車、渴望名聲、冒著健康風險,以及掩飾我們的動物本性。死亡的恐懼還可能促使法官施加更嚴厲的懲罰,使孩子對與自己不同的人產生負面反應,並激化不容忍和暴力。
但核心之蟲不必然會吞噬我們。從他們的研究中提煉出獨特而引人注目的方法來處理這些深刻存在主義問題:恐懼管理理論(Terror Management Theory,TMT)。TMT主張,人類文化為我們的生活注入秩序、穩定性、意義和目的,這些支柱使我們能夠在每一刻運作,而不會被對最終命運的認知所淹沒。本書讓我們理解21世紀人類進化、兒童發展、歷史、宗教、藝術、科學、心理健康、戰爭和政治的新方式中。也揭示如何更好地接受死亡,學會過勇敢、有創造力和同理心的生活。
《核心之蟲》以通俗易懂、無術語的風格撰寫,提供一個理解我們生活選擇的新範式——以及一條讓我們擺脫文化和個人幻覺以接受等待我們所有人的結局之路。
🎬資料來源🎥
Whatifalthist Jan 29, 2023
The 7 Emotions that Push Civiliza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l2iW3mWl90
Rudyard Lynch on X Sep 22, 2024
The Seven Emotions Pushing Civilization is my favorite video I've ever made
https://x.com/whatifalthist/status/1837702310295646420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World
https://www.amazon.com/Secret-History-World-Mark-Booth/dp/1590201620
The Guardian 13 Oct 2007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World book review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07/oct/13/society
The Worm at the Core: On the Role of Death in Life
https://www.amazon.com/Worm-Core-Role-Death-Life/dp/1400067472
《西方憑什麼》2015年臺灣版簡介
https://lavie0630.blogspot.com/2015/04/blog-post.html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