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5的文章

男這廂苦澀哉,女那片好自在

一本神鬼命理之書,不只因主角會看相,下預言。 李維菁長篇小說作品 《生活是甜蜜》 的主角極自我,怕「永遠失去自己」,不願屈就成全男人,守「內在意志、心靈感受」貞,自視高、得自己永垂不朽才行。 開頭的媒人客戶大姐,結尾的黑色套裝遺孀,一囍一喪,富人的餘興活動。書中盡是精明的金錢遊戲(拍賣場、房地產、股市),畢竟高端品味得用鈔票堆疊。將不同時區放在同空間:上半天就定勝負賭期貨、玩股票的和下半天才剛睡醒搞藝術的,全在咖啡廳享受午後。儘管把股市上萬點寫得很美好人人賺大錢,其實沒獲利了結,慘。關渡是北捷邊陲,過站就新北,沒能幸運危機入房市買到面海公寓,只能到關渡宮賞美景。捷運過圓山,不知不覺坐過站到竹圍,是因有了光? 開場相親羞辱(其實是羞辱了男方),對照被同性羞辱(對方太強「大」),乍看不知是孬、還是厚道?對大胸脯賤婢,犀利聰慧如主角似乎也沒輒(對郁昀「心有所保留」,即使受辱也無須報復?),儘管被海嘯淹沒,那兩大顆救生球包她終將漂向富饒彼岸,而一般人只能繼續搭捷運。 文史名家楊照問小說家最喜歡書中那位男性?刀光劍影後答:其中的男角「都有很嚴重一部份的我。」買書前拜讀小說家欣賞的Alice Munro作品,剛巧看到這麼一段:“It’s nothing but the desire to see yourself reflected. Love always comes back to self-love. The idiocy. You don’t want them, you want what you can get from them. Obsession and self-delusion.”   Bardon Bus, The Moons of Jupiter 。主角有過三段精彩的戀情,似乎看到女版的「妻妾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如同三襲華服。當時光腳演唱的瘦長王菲學The Cranberries的 Dream 的唱腔,另有首歌 Linger 的詞”You got me wrapped around your finger." 這主角和三位男角到底Who wrap who around the fingers? 恐怕得多看幾次,不過可確定的是李翊的手掌超大。 主角「往哪裡一站周遭就散發出一種神經質而纏綿的氣息。」在Don

《炎都紐約》(City on Fire)

The Economist / Books and arts / American fiction Hot town 《炎都紐約》( City on Fire ) 一部張狂的小說處女作,讓老紐約起死回生 1970年代末的紐約正在崩壞。光天化日下有人嗑藥嗑到翻,蹣跚走過滿地菸屁股和「像千瘡百孔肺臟的用來吸食廉價大麻的袋子」的街道。布朗克斯區整個在燃燒,塗鴨像藤蔓般漫延,而公園在入夜後就由盜匪接管。當龐克教母Patti Smith的佈道歌聲把信徒引到市中心,收音機流洩出迪斯可女王Donna Summer的歌聲(「Love to love you babeee…」)。紐約殘破不堪且正往地獄的路上,也或許已在冥府。 Garth Risk Hallberg眩目的野心處女作《炎都紐約》裡的紐約是充滿活力、致命且怪異的。書如都市,一概毫無歉意地張狂,裡頭滿滿的龐克族、律師、條子、毒蟲、小黃、力爭上游者、魯蛇和藝術家。格林威治村塞滿身上刺青的虛無主義者大談尼采。達官顯要則溫柔地寫信給孩子自我辯解(「你所看到的我,並不是全部的我」)。骨瘦如柴的畫家蹣跚走進科尼島戒毒門診。布魯克林的單親媽媽努力掩飾宿醉糗態。遇瓶頸的寫作者嫉妒《冷血》作家Truman Capote。未出櫃的男人發現不可言說的愉悅。讓這些靈魂及其故事若即若離地彼此環繞並非難事,Hallberg先生卻用推理小說的路數把他們兜起來,全都繞著一件謀殺案件打轉:在1977年的第一個寒冬,一名17歲的女孩被射殺。 把繁複的故事織成一幅厚重的織錦畫,看來像是、借用Hallberg先生創作角色(一位名為Richard Groskoph的有酒癮的瘦高調查記者)的話「文學上的痴心妄想」。作者湊巧採用狄更生式情感舖陳法不構成障礙,因為讀者會被懸疑的情節牽著走,頁頁不停看下去。如炫彩遊行般的眾角色裡儘管有些常見的原型,比方邪惡的後母和她那狡猾的哥哥。不過,大部份的角色則有血有肉,比方,被男友拋棄的黑人男教師的心痛故事。一位有貪食症的專業女士享受著近乎挑逗的刺激(「食指掏挖食道的胃酸狂喜」),她的泰然自若則是抹除自我的掩飾。 書中的時序像尖峰時刻的小黃前後快速移動,每個角色的背景幾乎都有交待(還包括一些隱私),有種讓人親身體驗的特殊語法。Hallberg先生費盡心思寫成的這本小說讓他得以於文壇發光,儘管小說

《夏綠蒂.勃朗特:精彩一生》

The Economist / Books and arts / English fiction Woman of substance 精彩女人 《夏綠蒂.勃朗特:精彩一生》( Charlotte Brontë: A Life ) 唯妙的憤怒作家肖像畫 「對珍.奧斯汀和《浮華世界》英國小說家薩克萊而言,是仰慕者有之,而對夏綠蒂.勃朗特,則是崇拜者有之。」在勃朗特女士過世半個世紀後,這段評論看來像是個蓋棺定論。不過,讓人們有無限想像的是倒不是小說作品,而是小說家的生活。這位英格蘭東北約克郡荒地的孤獨天才和她兩個妹妹(艾蜜莉病逝和安妮猝死),則觸發了讀者的綺思神經。凡此種種無不讓亨利.詹姆斯不得不抱怨,勃朗特女士本身的傳奇性基本上已把《簡.愛》和《咆哮山莊》「推到一旁了」。在 Claire Harman 最新的夏綠蒂.勃朗特兩百週年傳記裡有張照片,是當1928年勃朗特女士牧師住所首次對外開放,參觀民眾蜂湧而至的盛況,而這似乎驗證了詹姆斯的說法。 勃朗特女士或許曾感到絕望,倒不是因為羞赧,她20歲時就把詩寄給英國桂冠詩人羅伯特.騷塞點評,附件寫著她想要「名傳永世」。而那不過是她身為一位作者想要的聲譽,但當時她卻總是匿名,由筆名Currer Bell即可觀之。「若作家無法擁有隱私的優勢,會寫出什麼好作品?」(“What author would be without the advantage of being able to walk invisible?” ) 勃朗特女士寫著。當然「優勢」指的不僅止於「隱私」,而是免受雙重標準所害。她也爲兩個妹妹辯護,她瞭解她們「寫作和思考的模式並不被歸類為『女性化』。」她如此主張是對的,因為當《簡.愛》在1847年出版時,有個書評表示該小說作者若為男性就值得讚賞,若為女作者則「讓人嫌惡」。 因此Harman女士筆下的夏綠蒂.勃朗特,也就不出意料的走憤怒路線。從勃朗特女士早年的日記即頁頁怒火中燒,而就Harman女士而言,憤怒是《簡.愛》中的情緒主調:不帶把的孤兒被神秘的莊園主人羅徹斯特先生聘為家庭教師。勃朗特女士和簡.愛都是代表一種新女性。「女人本應安靜」簡.愛如是說;可是,簡.愛和勃朗特女士都靜不下來。發聲是必要的,簡.愛自言「說出口的不是我能控制的。」 在本書中,Harman女士

詐欺經濟學

The Economist  Sep 19th 2015  Books and arts The economics of deception      You have been warned 詐欺經濟學     已加註警語 兩位經濟學名家揭露市場是如何施展詐術的 Phishing for Phools: The Economics of Manipulation and Deception. By George Akerlof and Robert Shill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72 pages 《願不願全上鉤:操控詐欺經濟學》 「競爭市場的本質,就是詐欺。」這話可不是出自死硬派馬克斯主義者的誇張說詞,而是 兩位諾貝爾經濟學得主提出的新觀點。經濟學教科書裡寫著投資人掌握著「全訊息」(perfect information),照理來說這讓市場有利於投資人,可是耶魯大學的和喬治城大學的卻直指其謬誤。兩位作者發現在許多的市場模型中,其中有一方會被騙,或「上鉤」(phished)。 投資人自以為在市場上表現不錯,自以為投資行為合乎理性;然事實卻是被當「傻瓜」(phool,作者意指不知情受騙者)耍。 經濟學迷早就迫不及待本書的出版。兩位作者自2010年著手寫書,爬羅剔抉超過15,000篇學術文章,將其畢生研究精華濃縮成本書的觀點。資料大量堆疊,似乎是本難讀的書,實則不然。書中有很高的比例是他人的研究,並簡化成適合聚會閒聊的哏。 其中一個章節探討信用卡是怎麼被用來「鉤上」不知情的人。比方說,即然手續費高,商家為何還是要收信用卡?有研究指出信用卡公司向便利商店收取的手續費是後者利潤的兩倍。 妙就妙在信用卡能引誘消費者買的比想要的多更多。普渡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Richard Feinberg在一項心理學實驗中印證上述說法:在店家貼上萬士達卡的標誌後,受試者表示願為一整籃的商品付出比控制組更高的價錢。有些狀況下甚至高達200%。一般消費者或許會認為信用卡讓一切都變得更方便了。而事實上,持卡消費者每天都被信用卡「鉤上」。 書中也揭露汽車銷售員的技倆。他們派一位研究助理記錄一位願透露銷售技巧的業務。比方,在幫消費者規畫購車融資時,業務會引導買方將注意力集中在每個月少少的應繳車貸, 而非長長的車

旅渡心靈風景

Travels through a mindscape 旅渡心靈風景 奧利佛.薩克斯(Oliver Sacks)總自稱專業為「探索者」(Explorer)。這不僅止於地理上的探險;孩提時的他著迷於史地學家Prescott書中墨西哥和秘魯的遠征;青年時的他則用雙腳、或搭火車、或騎機車旅行北美洲。不過,後來讓他全心全力探索的是他的患者的腦內世界。他深究大腦右葉疾病的患者,並到達「最遠的極地和熱帶」的境界,而得以於內在世界的冰上滑行,或在難以想像、近乎牢不可破的意識森林中闢路,如此他得以將內在世界完整且具共感的細膩描述。即便是在哥大或紐大擔任神經學教授、學務繁重,他仍維持第一線的行醫,以不斷探索患者的腦內世界。 多年下來,他累積了大量的臨床紀錄,當中飽含他的患者的各種奇想和磨難的細節。他經常寫作寫到深夜,修道般地面對孤獨。這樣付出的成果就是數百篇的文章和論文,出版13本書,並間接促成3部電影的開拍,及完成1部舞台劇和1齣歌劇。薩克斯不以「病例」來看待他的患者,而視之為生活努力掙扎的人們,如同狄更斯小說裡的角色。在他的患者群中有幾位透過他的書而變得為人所知:P博士是位傑出的歌唱家,他會把水龍頭當成小孩子的頭來輕拍,還錯把太太當帽子;吉米G,人在1975年卻自認活在1945年,堅信杜魯門為時任總統,而他自己則是剛下潛水艇服役的少年。湯尼C被雷擊後,變得對鋼琴的樂音痴迷;克麗絲汀則無法再感受到她身體的任何部位,亦無所反應。 其中最知名的是1969年他記錄使用L-Dopa、幾位從昏厥數十年中甦醒的僵住症患者,並據以發展出《睡人》這本書。書中這些睡人在剛回到人世時感到極其歡喜,之後卻發生抽搐和類似妥瑞症的狀況。這在當時少有醫師注意,也因此薩克斯投入妥瑞症的研究,甚且研究的興趣強烈到他有一次在曼哈頓尾隨一名女子,只為觀察她是如何以分鐘為單位、模仿每位經過她的人的步伐和動作。 對於醫學故事的著迷,薩克斯自認是遺傳自於北倫敦行醫的雙親,他們總在晚餐時說著和醫學有關的故事。著迷也可能是來自於他手足Michael的精神病,或是他對自身同性戀的觀察,儘管同性戀在當時受到歧視(和他母親的失望),卻未被視為「病症」,只是他就是如此。也或許,著迷源自於他對醫學研究並不在行的事實;因為實驗室裡以數據為主的『可測試性』並不適合他,而儘管羞怯如他,能和患者對談反倒開啟一扇大

教人面對未來

The Economist :  Teaching tomorrow 教人面對未來 Google自駕車主導人想教人們該如何面對未來 「隨著AI電機工程的效能不斷提升,人類想為社會帶來高效貢獻,會變得愈來愈難。」 持此論點的Sebastian Thrun一手主導了Google街景、Google自駕車和Google眼鏡秘密專案《skunk-works》。儘管擁有上述與AI相關的豐功偉業,卻不代表Thrun被AI趨勢牽著走,他表示:「我們正目睹AI和人類之間掀起爭端,而在這場戰役裡,我是100%站在人類這邊的。」早在他覺得被迫非得選邊站、宣誓效忠人類之前,1967年生於德國的他即長期醉心於人機互動的研究。 2012年,Thrun辭掉Google的全職工作創辦了 Udacity ,其設立的宗旨是要為21世紀創新教育。Udacity的『奈米學位』(nanodegrees)結合了隨選影音課程、短期線上測驗及中、長期學程,且課程設計的合作對象是渴求高技能員工的高科技公司。其核心概念是,任何人只要有幾分鐘的空閒時間,就能登入課程並以自己的步調進行學習。 Thrun強調奈米學位和MOOCs(磨課師)有很大的不同,後者為多所高等教育機構所提供的數位授課系列。符合其高科技底子,Udacity運用AI來分析個別學員的學習資料,以提高黏著度和課程完成率。「我們順利將人類大腦的學習模式逆向解構,從中找到讓人能投入學習的機轉。」Thrun指出: 「我的夢想是要把學習變得像打電玩一樣容易上癮。」 線上課程和自主測驗為免費,而學員支付的是真人所提供的回饋意見,以於課程完成時取得證照。此外,因為教學者通常是剛畢業的奈米學位學員,而非傳統的學院教授,Udacity得以將學費壓在一個月僅數百美元,約大學學費的十分之一。 Thrun宣稱有超過60%的Udacity學員完成課程,對比於MOOCs約僅10%。 奈米學位依難度的高低,設計成4至12個月的課程。短期課程很適合今日的高速工作環境,Thrun認為:「終生雇用的夢想不復。就拿我的專業領域來說,原先所學的技術5年內可能就會被淘汰。 若拿到第一個學位的時間只花6個月,而不像現在拿個學士學位得耗費數年,如此就更有餘裕在往後需要時、獲得更多受教育的機會。 Udacity的全球有4百萬個註冊使用者,

俄版毛澤東傳

我是 《毛澤東:真實的故事》 作者設定的target reader:「對毛澤東和中國所知不多的讀者有興趣一讀。」讀前特請影印店把精裝皮拆剝、膠封成兩冊(以照片為界),如此讀來較不礙事。如此一位中國近代史的要角,身為台灣人,該如何與他產生聯結?我稍沾上點邊的是曾待過八二三砲戰彼時戰地的金門,住山外防空洞裡好一段時日,似穴居古人。 拜讀完,覺得是本滿紙銅臭味的傳記。錙銖必較、鉅細靡遺記載蘇聯是如何一路金援中共的成長茁壯。共產黨不但接受蘇聯金援,前期甚至可謂drug dealer!男女關係複雜,精采程度不下灑狗血連續劇。對沒唸過啥書的我來說,書中人物已多到眼花撩亂,俄方人物又一個接一個,看完還是不知道布里茲涅夫、佛拉迪米洛夫、柯瓦列夫…等俄名在那兒出現過?初讀,俄人物真是目不暇給,但久了就覺得很多餘(是作者愛國主義作祟、細數他已故同胞的名諱?還是台版搞得太註記?),後來看到接龍似附原文的俄名,驚呼受不了,直接跳過。以下乃依敝人長期受國內新聞媒體報導視角所染而成。 就政治而言,小民完全沒資格置喙,只有不停畫錯重點…整理出我覺得「精采」處。 書中提到台灣之處: (ㄅ)「毛澤東讀到青年革命黨人陳天華寫的一本小冊子…這本書談到了日本佔領朝鮮、台灣的經過…」(p.49) (ㄆ)「美國恐怕就會利用台灣和朝鮮這兩個基地攻打中國。』」(p.408) (ㄇ)「毛澤東與赫魯雪夫在十月二日的談判有兩個主要議題:一是蘇聯和中國的對美關係,包含台灣問題。」(p.494) (ㄈ)「毛澤東仍然緊抓住性命……未了宿願。……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屬於受美國支持的台灣。」(p.586) (ㄉ)「毛澤東不高興周恩來在台灣問題上脊骨不夠硬。毛澤東覺得周恩來打算同意美國人與蔣介石政府維持特別關係。」(p.594) (ㄊ)「毛澤東多次教訓自己的同志『不要學宋襄公那種蠢豬似的仁義道德』,而蔣介石卻多次學這種蠢豬似的仁義道德,最後被趕到一個孤島上去,了此一生。」(導p.56)It’s way too sad... 弱勢、少數卻關鍵 (ㄅ)「客家人的貧窮極為嚴重/比貧窮更慘的是他們備受羞辱/客家女子不綁小腳。」 (ㄆ)「毛澤東提出『激烈分配土地』是為了滿足一部分有需求的熱貧農民和貧窮的客家人。中國農村裡這樣的人多得不可勝數;光是客家人就有三千萬人。」

「使命感」讓科技女強人 捨Google就白宮

CNN : Megan Smith: From Google to the White House Megan Smith (1964年生)擁有Google人該有的特質:絕頂聰明、冒險性強、對投入的事有豐沛的能量和熱忱。 「使命感」驅策她為國家服務。捨棄在Google成為億萬富翁的機會,接受歐巴馬的邀請,到白宮成為美國CTO。 Smith:「國家的未來是由人才塑造,若人才不為國服務,那國家就不會朝理想的方向前進。"Our country would only be what we make it, so if we don't show up, it won't be what we want it to be!"」(3:45)隨時有著真誠笑容的她表示為國家作事「深感榮幸!」儘管「工作量很大,機會也很多。」她想在聯邦政府內建構一個平台,讓全美所有具備創造力的人才能共同合作。 她主張學童可邊學閱讀、邊學寫程式,並舉 Digital 5 為例,全世界的教育都是往這個方向推。 她關注的還有貧窮及收入不均等議題,她勉勵MIT畢業生:「仁慈的重要性等同於知識。"Kindness is as important as Knowledge."」(6:12) Smith在白宮組成一支小的Coding部隊,負責全美資訊科技相關事務,比方,警用攝影機海量資料的統整,以及移民資料,並提供總統為施政依據。而將來尚有鉅大的事務待她們處理。 她延攬了LinkedIn的 DJ Patil ,為首席大數據顧問,他自豪地說,每天進到白宮辦公室「就在想,今天該做些什麼事,有改變世界的可能性。」 Twitter的 Alexander Macgillivray ,為副技術長 歐巴馬稱她是美國健保往正確方向的「催化劑」,Smith負責 HealthCare.gov 的運作。

《破解科技客迷思》(Geek Heresy)

What's Wrong With the Idea That Tech Can Improve Lives? Rescuing Social Change from the Cult of Technology「科技非萬能,改變社會不能全靠科技人。」 作者Kentaro Toyama(富山健太郎,微軟服務12年,在印度從事OLPC專案5年)對矽谷科技客的評語:「他們活在自己的泡泡世界裡。」 科技可為「人為力量」(human force)帶來加乘效果,然而諷刺的是,人最欲科技發揮強效之處,通常人本身的作為並未到位。 若所從事的已很好、是往正確的方向,科技有強化的效果。一般的迷思是:「科技像變魔術,讓一切變美好。」正解是「 好的科技為對的人所用,才能帶來最佳綜效。 」 科技的正向加乘效果範例:在肯亞,人們可透過手機小額轉帳。因為他們已建立都市工作者把錢寄回鄉下的習慣,而整個系統使其可達到低轉帳費,使用量大的效果。 科技非萬能的三大領域: 【學校教育】 科技無法修補失能的學校系統。若學校系統原本就運作不良,科技是無能為力的。這是Toyama在印度5年執行專案所看到重覆不斷的相同負面經驗。 而他進而表示其實美國也適用:美國學校也流行教室裡該有更多的科技輔助教具,而這僅適合原本表現就很好的學校,表現不佳的學校在導入科技時,其實也很困難。 而就一般常見的狀況是,孩子拿到平板,甚少會主動操作學習App,而是玩遊戲。 Toyama認為教育的重點,並非內容的教導,而是要激發學生正確的學習動力。 【降低成本】 一般的認知是數位科技因為能帶來效率,故能節省成本,然而,前題是 人力配置已經是往降低成本的方向進行 。例如:美國健保系統,因為參與的各方皆欲從中得利,自然會提高整體成本。 【深層的既存衝突】 比方美國政治傾向極化的程度愈趨嚴重。不論是最新的通訊軟體、社交平台,設法在網路上談論相關議題,都無助於真正的溝通。只有兩造坐下, 以人與人互動的方式來談,找出共同的目標,不各持己見,方有化解歧異的機會 。

Mr. Jamie林之晨:我不是「皇上選妃」,我是「全民情聖」!

2015年04月17日全民廣播電台播出資深媒體人陳鳳馨於節目中專訪之初創投合夥創辦人林之晨(Mr. Jamie),並介紹林的大作《 創業:0到100,探索生命的所有可能 》。陳評:「書中很多創業的細節、重要的訣竅,我覺得Jamie寫的非常誠懇。」 全民情聖 林自比為創業者的《全民情聖》(Hitch,浪漫喜劇洋片),此乃回應陳點出林參與了200多家公司創業的過程,200多個案例,「其實是200多種人的性格」。她解讀:「創業者最終就是要和市場談戀 愛 ,必須要贏得市場的芳 心 。每一個人的基礎條件不同,最後如何贏得市場的芳心、路徑也會不同。」 傳教熱情 林將創業比擬如「耶穌基督」般,「我覺得這個是對的,我死也要告訴大家這個是對的,就算是把我釘在十字架上,我也要證明!」並進一步說明:「你要真心相信,這對人類是好的,真的覺得即使全世界都跟我作對,我也要 證明 給大家看。」陳回應:「要有這樣的熱情,可是也要搭配到自己的能力,足以處理這樣的熱情。更重要的是市場,市場的需求也必須跟你的能力和熱情相符合,三者結合很重要。」三者交集即林所稱「黃金三角」若達到,創業成功就是努力實現加堅持就會有。 先臨摹,再發展自己的風格 林說明創業就像藝術家,要超越prior art,不能閉門造車,要瞭解目前的境界到那?就要先抄襲、模仿,以提升自己的知識和技術。林強調:「抄襲並非好事,而是透過臨摹,先把自己的level提升到業界第一流的水準,才有機會超越!」。林並提及中國的夯詞:「先抄襲,再超車。」、「創業的曲線加速」。陳再補充:「很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技術的能力、知識、觀察市場的能力、熱情關注的方向,都要提升到一定的水準。」 創業是工具,非目的 林強調創業是因為有一個目的必須要達成,創業者得「認為有一件事非實現不可,這件事因為沒有一家公司在做、沒有其他人類組織在做它,所以必須要創造一個人類組織去做它,而且是 生生不息 的人類組織,去完成這件事。」 陳認同林於書中強調創業的目的「不是賺錢」 〈28 創業是為了賺大錢嗎?〉 的。林說明創業的「期望值」,遠低於去一家好公司上班。創業又像「樂透」,100人當中只有1人會賺大錢,99人都是賠錢的。 林自述樂在其中:「我很喜歡跟創業者討論,產品怎麼做才會更符合用戶的需求,商業模式要怎麼改,更可以規模化?該選擇什麼市場?市場現在的機會

前Groupon創辦人,回歸「真」世界

2015年04月08日Bloomberg: What Has Andrew Mason Learned Since Leaving Groupon ? 標題摻挖苦味。 全新造型重新出發--前Groupon創辦人Andrew Mason推出「語音旅遊導覽」 Detour (繞道): Mason經過反思而覺得遺憾的是,自己每天盯著電腦螢幕10到16個小時,時間過得很快,好像錯過什麼?當今的科技服務總要人們盯著各種螢幕,愈久愈好,也依此來評判該項科技的成敗。而真正的生活有趣之處是去體驗外面世界許多的稜稜角角。他希望能致力於讓人發現「真」的世界更有趣,而且要在速度上勝過「假」的虛擬世界。 持此初衷,他新創了Detour,目前針對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德州奧斯汀也有一個radio lab合作夥伴)規劃了9個Detour導覽,每段45分鐘,Mason強調他提供的是融入式(immersive)、高品質的語音服務,內容是精選在地的導遊獻聲介紹特殊景點,甚至找了一位有4年經驗的漁夫導覽漁人碼頭,更有另類的旅程,比方參觀灣區的垃圾處理(trash processing)場所,讓旅遊可以是更豐富的發現體驗。。 被問到「語音旅遊導覽」這塊市場有多大時,Mason表示當初在做Groupon時,也沒人料到現在是市值50億美金的公司。他只是覺得語音旅遊導覽「是人們想要的,也是我想要的服務」,並把旅行團的不好經驗拿來作對比,而現在的科技剛好技術成熟到可以做這一塊,他就跳進來了。 Groupon的經驗有益於Detour那些地方?Mason先開玩笑的回,比較會穿衣服了,而其實都是很多平凡的事一步步累積而來。接著他回想,團購市場曾是兵家必爭之地,但其他人都做得不夠好,他的團隊不畏困難、堅持做出嶄新的消費者體驗,絕不妥協的完美要求,是勝出的原因。並說明Groupon最初其實同時有2個Starups(開發消費者使用的App團隊、提供內容的團隊)在進行。他最後表示對在Groupon的那段時間感恩,因為在那享受過巨大的成功,當然也有失敗的慘痛,但那都是創業必經。

鮑曼珍本書(Bauman Rare Books)

鮑曼珍本書 藝廊經理 Rebecca Romney ,曾在美國實境秀當鋪之星(Pawn Stars)現身為書籍鑑定專家。2015年02月13日Bloomberg節目: Romney指出,要收藏珍本書前先自問: 首先、你所愛為何?什麼讓你感到興奮?什麼對你而言是重要的?生命中的轉捩點是什麼?這些都是收藏珍本書的連結點,也因此她經手的珍本書類別相當廣。 這本Snoopy因為有作者手繪原畫、簽名,書價不菲:5,800元,另外還會依不同的角色而有不同的價格。 這本《戰地鐘聲》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Romney解釋,此書之所以是第一版線索:書背的海明威照片沒有攝影師的名字,因為出版太趕來不及註記。 之後的版本有註記,如此即可分前、後版了。 《聯邦主義議文集》(The Federalist Papers)第一版售價260,000美金,之所以擁有不凡身價,乃因為美國歷史中的重要著作。 Romney表示一般人在購買或出售珍本書時,除了甚選書商外,也要做好功課,且一定要留意護封書套(dust jacket )這個關鍵,因為是否為第一版,可從中發現許多線索。

絕妙學者捧地理,動手動腳寫東西

一個愛看電視的考古、歷史學家變身搞笑作者東抄西補而成的一本禁書。 一本18禁的書,充斥著暴力和色情,書中血淋淋描述活人獻祭、戰俘慘狀,並明目張膽寫出女子「活色生香的淫史」 、 「珠胎暗結」、「同性戀」等違反護家盟堅守純真善良、傳統家庭價值的內容。禁!18禁!一定要禁!更罪不可赦是對各大宗教有不敬的揭密,恭請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列入宗教類和性愛類禁書。 其內容 之 所以充斥著暴力和色情,實因作者 套用 好萊塢賣電影的公式, 章章 峰迴路轉,更搞了令人髪指的東、西方電影置入性行銷, 突顯 《赤壁》和《300壯士》等片 的歷史地位 , 他 肯定收過電影公司的好處,如此明目張膽的學商勾結,讓人瞠目結舌。 爭議性大歸大,好處也全被他獨佔,妙的是人家小時候的夢想是當太空人,儘管成了考古史家,仍念茲在茲於書中多次提到外星人,浮想聯翩,嗯,很對劉寶傑的味,「寶傑,你怎麼說?」 作者寫來插科打諢,不妨把書當作iTunes上的音樂專輯,看到不錯的單曲,輕鬆聽;也像超級瑪利歐電玩,前方有洞、跳過,有問號磚、搥一下,搞不好有驚喜/嚇的寶物。書名看似命題宏偉,理解上卻 不難 ,不過就三、四、五、六幾個關鍵數字罷:測量社會發展(social development)的六項常識性標準(常識、人皆有之),作者挑出其中四個(再借題發揮),另外統整出專剋人類的五大人禍+天災 * ,然後對上了凡人 多 有的三 個負面質素 「懶、貪、懼」,東扯西編出這本絕妙連篇的禁書。 若想直搗「精選輯」,那就是第11章了。不過,有別於iTunes能買單曲,這回得整本打包買單, " to get the full pleasure of it. " 。 2010年,西方 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 早出版。2011年,中國《西方將主宰多久》已出版。2015年,台灣出版《 西方憑什麼 》落後五年,嗯,相較於東方曾落後西方的 成千上萬 年,算極短的呢(誤)…更何況把原文768頁的昂貴精裝書巧手濃縮成496頁的親民平裝版, 發行人 真是造福國人。 若 已 成年,也無道德、宗教顧忌,讀一讀作者還會從書中奉上義大利麵、冰淇淋,補充消耗的腦力,真是太貼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