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cuing Social Change from the Cult of Technology「科技非萬能,改變社會不能全靠科技人。」
作者Kentaro Toyama(富山健太郎,微軟服務12年,在印度從事OLPC專案5年)對矽谷科技客的評語:「他們活在自己的泡泡世界裡。」
科技可為「人為力量」(human force)帶來加乘效果,然而諷刺的是,人最欲科技發揮強效之處,通常人本身的作為並未到位。
若所從事的已很好、是往正確的方向,科技有強化的效果。一般的迷思是:「科技像變魔術,讓一切變美好。」正解是「好的科技為對的人所用,才能帶來最佳綜效。」
科技的正向加乘效果範例:在肯亞,人們可透過手機小額轉帳。因為他們已建立都市工作者把錢寄回鄉下的習慣,而整個系統使其可達到低轉帳費,使用量大的效果。
科技非萬能的三大領域:
【學校教育】
科技無法修補失能的學校系統。若學校系統原本就運作不良,科技是無能為力的。這是Toyama在印度5年執行專案所看到重覆不斷的相同負面經驗。
而他進而表示其實美國也適用:美國學校也流行教室裡該有更多的科技輔助教具,而這僅適合原本表現就很好的學校,表現不佳的學校在導入科技時,其實也很困難。
而就一般常見的狀況是,孩子拿到平板,甚少會主動操作學習App,而是玩遊戲。Toyama認為教育的重點,並非內容的教導,而是要激發學生正確的學習動力。
【降低成本】
一般的認知是數位科技因為能帶來效率,故能節省成本,然而,前題是人力配置已經是往降低成本的方向進行。例如:美國健保系統,因為參與的各方皆欲從中得利,自然會提高整體成本。
【深層的既存衝突】
比方美國政治傾向極化的程度愈趨嚴重。不論是最新的通訊軟體、社交平台,設法在網路上談論相關議題,都無助於真正的溝通。只有兩造坐下,以人與人互動的方式來談,找出共同的目標,不各持己見,方有化解歧異的機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