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conomist Sep 19th 2015 Books and arts
The economics of deception You have been warned
詐欺經濟學 已加註警語
兩位經濟學名家揭露市場是如何施展詐術的
Phishing for Phools: The Economics of Manipulation and Deception.
By George Akerlof and Robert Shill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72 pages
《願不願全上鉤:操控詐欺經濟學》
「競爭市場的本質,就是詐欺。」這話可不是出自死硬派馬克斯主義者的誇張說詞,而是
兩位諾貝爾經濟學得主提出的新觀點。經濟學教科書裡寫著投資人掌握著「全訊息」(perfect information),照理來說這讓市場有利於投資人,可是耶魯大學的和喬治城大學的卻直指其謬誤。兩位作者發現在許多的市場模型中,其中有一方會被騙,或「上鉤」(phished)。
投資人自以為在市場上表現不錯,自以為投資行為合乎理性;然事實卻是被當「傻瓜」(phool,作者意指不知情受騙者)耍。
經濟學迷早就迫不及待本書的出版。兩位作者自2010年著手寫書,爬羅剔抉超過15,000篇學術文章,將其畢生研究精華濃縮成本書的觀點。資料大量堆疊,似乎是本難讀的書,實則不然。書中有很高的比例是他人的研究,並簡化成適合聚會閒聊的哏。
其中一個章節探討信用卡是怎麼被用來「鉤上」不知情的人。比方說,即然手續費高,商家為何還是要收信用卡?有研究指出信用卡公司向便利商店收取的手續費是後者利潤的兩倍。
妙就妙在信用卡能引誘消費者買的比想要的多更多。普渡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Richard Feinberg在一項心理學實驗中印證上述說法:在店家貼上萬士達卡的標誌後,受試者表示願為一整籃的商品付出比控制組更高的價錢。有些狀況下甚至高達200%。一般消費者或許會認為信用卡讓一切都變得更方便了。而事實上,持卡消費者每天都被信用卡「鉤上」。
書中也揭露汽車銷售員的技倆。他們派一位研究助理記錄一位願透露銷售技巧的業務。比方,在幫消費者規畫購車融資時,業務會引導買方將注意力集中在每個月少少的應繳車貸,
而非長長的車貸合約年期。總結而言,其有一半的業績(一半失敗案例)是來自10%的消費者(最肥的羊)。
儘管如上述的實例很多,讀起來很有趣,但書也有些缺點。兩位作者收錄太多的主題。從誤導消費者的廣告、垃圾債券市場的詐欺案到房地產經紀人的生吞活剝技倆。其用意無非是召告天下:詐術無所不在。然其效果卻是一個主題都沒好好掌握。很多主題在結論的論述上很相似。比方,有一整章都在點出美國國會中遊說團體是個大問題(這可不是什麼新發現)。而在下一章中,讀者再次被急迫地告知,藥廠提出有誤導之嫌的醫學證據,只為出售更多的藥品。
本書主要訊息的傳達確實發人省思。可惜欠缺了對其點出現象之系統性分析,本書是「操控與詐欺經濟學」研究之作。兩位作者若能選定特定的產業,聚焦於其中的詐術並深入探討,如此其理論就能獲得更大的關注。有些領域是得讓人們知道為什麼會有詐術發生,以及該如何制止,可是有些領域則無關緊要。因此,讀完書後的印象可能只會覺得怎麼會有那麼多騙子,也或許想想自己也是受害者。
亞洲週刊 林沛理 商海「愚群」願者上釣 《釣愚:蒙騙經濟學》
The economics of deception You have been warned
詐欺經濟學 已加註警語
兩位經濟學名家揭露市場是如何施展詐術的
Phishing for Phools: The Economics of Manipulation and Deception.
By George Akerlof and Robert Shill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72 pages
《願不願全上鉤:操控詐欺經濟學》
「競爭市場的本質,就是詐欺。」這話可不是出自死硬派馬克斯主義者的誇張說詞,而是
兩位諾貝爾經濟學得主提出的新觀點。經濟學教科書裡寫著投資人掌握著「全訊息」(perfect information),照理來說這讓市場有利於投資人,可是耶魯大學的和喬治城大學的卻直指其謬誤。兩位作者發現在許多的市場模型中,其中有一方會被騙,或「上鉤」(phished)。
投資人自以為在市場上表現不錯,自以為投資行為合乎理性;然事實卻是被當「傻瓜」(phool,作者意指不知情受騙者)耍。
經濟學迷早就迫不及待本書的出版。兩位作者自2010年著手寫書,爬羅剔抉超過15,000篇學術文章,將其畢生研究精華濃縮成本書的觀點。資料大量堆疊,似乎是本難讀的書,實則不然。書中有很高的比例是他人的研究,並簡化成適合聚會閒聊的哏。
其中一個章節探討信用卡是怎麼被用來「鉤上」不知情的人。比方說,即然手續費高,商家為何還是要收信用卡?有研究指出信用卡公司向便利商店收取的手續費是後者利潤的兩倍。
妙就妙在信用卡能引誘消費者買的比想要的多更多。普渡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Richard Feinberg在一項心理學實驗中印證上述說法:在店家貼上萬士達卡的標誌後,受試者表示願為一整籃的商品付出比控制組更高的價錢。有些狀況下甚至高達200%。一般消費者或許會認為信用卡讓一切都變得更方便了。而事實上,持卡消費者每天都被信用卡「鉤上」。
書中也揭露汽車銷售員的技倆。他們派一位研究助理記錄一位願透露銷售技巧的業務。比方,在幫消費者規畫購車融資時,業務會引導買方將注意力集中在每個月少少的應繳車貸,
而非長長的車貸合約年期。總結而言,其有一半的業績(一半失敗案例)是來自10%的消費者(最肥的羊)。
儘管如上述的實例很多,讀起來很有趣,但書也有些缺點。兩位作者收錄太多的主題。從誤導消費者的廣告、垃圾債券市場的詐欺案到房地產經紀人的生吞活剝技倆。其用意無非是召告天下:詐術無所不在。然其效果卻是一個主題都沒好好掌握。很多主題在結論的論述上很相似。比方,有一整章都在點出美國國會中遊說團體是個大問題(這可不是什麼新發現)。而在下一章中,讀者再次被急迫地告知,藥廠提出有誤導之嫌的醫學證據,只為出售更多的藥品。
本書主要訊息的傳達確實發人省思。可惜欠缺了對其點出現象之系統性分析,本書是「操控與詐欺經濟學」研究之作。兩位作者若能選定特定的產業,聚焦於其中的詐術並深入探討,如此其理論就能獲得更大的關注。有些領域是得讓人們知道為什麼會有詐術發生,以及該如何制止,可是有些領域則無關緊要。因此,讀完書後的印象可能只會覺得怎麼會有那麼多騙子,也或許想想自己也是受害者。
亞洲週刊 林沛理 商海「愚群」願者上釣 《釣愚:蒙騙經濟學》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