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5的文章

英國科技界女先鋒 Steve Shirley

英國科技界女先鋒 Steve Shirley Steve Shirley 的一生,從戰爭孤兒到女性創業者、走過性騷擾、再到自閉症慈善家 遠在賈伯斯和祖克柏等美國科技大咖之前,Steve Shirley就已經在英國進行科技創新並實際解決問題。 她出生時名為Vera Buchthal,父親Arnold Buchthal是德國西部多特蒙德市的法官,具猶太血統,在納粹政權下失去職位;母親Margaret(娘家姓Schick)是非猶太裔的維也納人。她的祖母Rosa Buchthal是政治家和女權運動者。1939年7月,五歲的Shirley與九歲的姐姐Renate透過「兒童救援行動」(Kindertransport)以兒童難民的身份前往英國。她在英國西密德蘭伯明罕都市郡薩頓科爾菲爾德(Sutton Coldfield)被寄養家庭撫養。她後來與親生父母重聚,但表示「從未真正與他們建立親密關係」。Shirley認為童年的逃難創傷經歷是她能夠適應生活和職業變化的驅動力。不過,這個人生起點永遠標記著她。因為善良的人們拯救了她,她要確保自己的生命值得被拯救。 進入青春期的她被安排進奧斯韋斯特里女子中學就讀。由於該校不教授數學,她在通過測驗後獲得許可到當地男校上數學課。她後來回憶道,在經歷了兒童救援行動和戰時的經歷後,「在奧斯韋斯特里我度過了五年美好的平靜時光」。離開學校後,Shirley決定不上大學(植物學是「當時我這個性別唯一可以選擇的科學科目」),而是在數學/技術環境中尋找工作。18歲時,她成為英國公民並將姓名改為Stephanie Brook。 1950年代,她在多利斯山郵政研究站(Post Office Research Station at Dollis Hill)工作的同時,透過六年的夜間課程獲得數學榮譽學位(她的另一個目標是永不再貧窮)。在多利斯山,她協助設計電子電話交換機,並參與開發Ernie——隨機選擇英國獎勵債券中獎者的電腦。1959年,她轉職到CDL有限公司,她找到更有成就感的工作,為ICT 1301(綽號Flossie,最早量產的電晶體電腦之一)開發軟體,她創造並塑造它幾乎就像養育孩子一樣。 ♛ 她為英國電腦科技界做出巨大貢獻,鼓勵女性加入,力抗性別歧視 1959年,她在電腦發展有限公司(Computer Developments Ltd)學會門道的速度相當快,她...

高盛談穩定幣未來與《GENIUS法案》

前美國貨幣監理署署長Brian Brooks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Barry Eichengreen 共同探討穩定幣(一種與美元等傳統法定貨幣價值掛鉤的數位貨幣)的前景。由高盛研究部的艾莉森·內森主持,探討了日益壯大的穩定幣市場對現有支付和銀行體系、金融市場以及更廣泛的金融穩定的潛在影響。 Brian P. Brooks (布萊恩·P·布魯克斯,1969年生),美國律師、銀行家、企業家、技術專家和前政府官員。他自2020年5月29日起接替第31任貨幣監理署署長約瑟夫‧奧廷,擔任代理貨幣監理署署長,任期至2021年1月14日。 Barry Julian Eichengreen (巴里·朱利安·艾肯格林,1952年生),美國經濟學家和經濟史學家,自1987年以來一直擔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喬治·C·帕迪和海倫·N·帕迪經濟學和政治學教授。艾肯格林是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研究員,也是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員。 source:  https://www.goldmansachs.com/insights/goldman-sachs-exchanges/after-a-summer-of-stablecoins-whats-next 兩位專家對穩定幣的看法大相徑庭: * Brian Brooks強調《GENIUS法案》為穩定幣帶來了安全與穩定,因為它將穩定幣納入類似銀行的監管體系。他認為穩定幣對國際儲蓄、匯款及支付系統有諸多好處。 * Barry Eichengreen則表達了嚴重的疑慮。他將其比作混亂的「自由銀行時代」和 2008 年的貨幣市場基金危機,認為穩定幣的普及可能威脅到「貨幣的單一性」,若沒有適當的保險基金,納稅人可能面臨風險。 兩位專家在央行數位貨幣的角色,以及穩定幣普及對美國公債需求影響的看法上也存在分歧。 Brooks 對穩定幣的正面看法與好處 Brian Brooks 列舉了穩定幣在國際儲蓄、匯款及支付系統上的幾項重要好處,並解釋了《GENIUS法案》如何透過類似銀行的監管來強化穩定幣的安全性與穩定性。 穩定幣的好處(應用) 1.  美國以外的美元儲蓄產品     * 在那些不易開設美元銀行帳戶的國家,為儲蓄者和機構投資人提供等同於美元的產品。     * 擴大美元在國際上的需求。 ...

財富繼承社會 舉世皆然:Inheritocracy 和「爸媽銀行」

英國歷史學家伊麗莎·菲比(Eliza Filby,1981年生)關注世代價值的變化如何重塑社會、工作、教育、政治和家庭生活。以下為她兩本代表作《世代變遷:世代演變如何改變我們的思維、工作和生活方式》(Generation Shift: How generational evolution is changing the way we think, work and live, 2023)和《繼承社會:該來談談爸媽銀行了》(Inheritocracy: It’s Time to Talk About the Bank of Mum and Dad, 2024 )的論點和個人分享: ◉ 東西方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和價值觀差異。在印度與中國,千禧世代(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末生)的價值觀很像西方的嬰兒潮世代,他們追求穩定、人壽保險、儲蓄與資產,並期望遵循像嬰兒潮世代在20、30歲時所走過的「標準化」道路。相較於前幾代人,Z 世代(1990年代末到2000年初出生)在全球範圍內的相似度更高,科技創造了許多共同點,例如聽泰勒絲的歌或追蹤相同的網紅,他們擁有一種千禧世代所沒有的「全球化青年文化」。旅行與國際交流的模式也已經改變。 ◉ 年輕人的 挫折感 之所以這麼強烈,是因為這跟成長時被灌輸「實力決定一切」的信念完全相反。當時訊息很清楚:努力讀書、考到學位、找到工作、拼命投入,就能過上好日子。教育體系愈來愈專注於考試與學歷,但對於不適應這套的人卻沒有替代選擇。結果,隨著大學畢業生愈來愈多,學歷的價值下降、學費卻水漲船高。如今,人生的機會和選項,不再取決於我們學到什麼、賺到多少,而是父母能不能支援你。 ◉ 影響 45 歲以下世代最深的事實:是否擁有「爸媽銀行」?對於 21 世紀成長的人來說,機會越來越取決於父母能否提供資源,而非自己能賺多少、學到多少。這個現象起源於 1980 年代,但在 2008 年金融危機後加速惡化,因為私人財富暴增、薪資卻停滯。到了 2020 年代,已不是「努力就有回報」的「實力至上社會」,而是由家庭財富決定命運的「繼承社會」。 ◉ 在「繼承社會」裡,爸媽銀行才是真正的關鍵。不論是支付大學學費、替你湊頭期款,還是幫忙帶小孩,父母的支援才是左右人生的決定性因素。但這卻是個不願跟朋友、家人,甚至整個社會公開討論、最隱晦卻最強大的「現代 禁忌 」:它解釋了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