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文式下標:Apple助中國攻臺灣!? 標題黨式下標:Apple是中國最大的「職業學校」 浮誇的脫口秀主持人Jon Stewart:「本書內容讓我瞠目結舌、看得目瞪口呆!」 於2019年至2023年擔任英國《金融時報》駐舊金山首席Apple記者派翠克·麥吉(Patrick McGee,曾在德國報導有關福斯汽車醜聞及電動車和自駕技術對德國汽車製造商的挑戰,也當過《華爾街日報》債券記者)根據200多次的採訪,一些Apple內部文件,寫出《Apple在中國:全球最偉大公司的淪陷》(Apple in China: The Capture of the World's Greatest Company),出版即登上《紐約時報》2025年6月8日暢銷書(非小說)精裝版排行第 5 名。作者自稱本書就像「特洛伊木馬」:表面上賣的是世界上最性感的公司,但實際內容涉及中國近代史、美中科技戰、供應鏈等等嚴肅議題,揭露科技巨頭Apple如何將自身命運與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緊密相連,進而徹底改變了公司和國家。 本書三個主軸:一、史上最成功的企業轉型,二、Apple產品的製造史,三、Apple如何將自身命運與中國綁定。作者認為Apple和中國「互相利用」,「中國成就了今天的Apple,Apple也成就了今天的中國。」並指出曾經高調、自豪,讚揚「叛逆者」和「異議份子」的公司,那個鼓勵人們「Think Different」的公司,如何逐漸淪為一個集權國家的被動合作夥伴,命運也日益受其控制。Apple官方否認McGee書中的這些說法。 ▍美國左派觀點 美國的科技製造業之所以被掏空,是因為官方默許外包政策。外包政策其實是在80、90年代就發生,而當時Apple是最後一個堅持不做外包的公司,而Apple在中國的生產線只是美國整體產業政策崩壞的一個縮影。 當中國的 GDP 終將超越美國,尤其是在高階電子領域發展迅猛的情況下,勢必會有越來越多人開始問:「他們怎麼辦到的?」怎麼能從五十年前那種赤貧狀態,一路變成全球軍事武器和先進電子產品的最大製造國?答案很大部分其實是:年復一年,Apple教會了中國怎麼做。 有趣的是:美國總把科技巨頭視為壟斷巨獸,永遠是「反壟斷」——要分拆這些科技巨頭。反觀中國,是靠訓練自己的競爭對手來打破壟斷。結果則是,中國在威權體制中創造出一個更加競爭的市場,比美國...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艾茲拉·克萊恩和諾貝爾獎得主保羅·克魯曼之間關於川普新宣布的關稅的討論。克魯曼對關稅表示強烈反對,批評它們的複雜性、高稅率以及基於貿易逆差的看似任意的計算方式。他們探討了潛在的負面經濟後果,包括貿易戰、企業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加以及經濟衰退的風險。對話還涉及關稅自相矛盾的理由,以及它們是否能實現重新工業化或國家安全等既定目標,最後對其背後的動機和潛在結果持懷疑態度。 川普宣布的這種廣泛關稅預計將對全球貿易關係和長期經濟穩定產生重大且潛在的負面影響 對全球貿易關係的影響: 1.貿易摩擦和報復增加: 其他國家可能會以自己的報復性關稅回應美國的關稅。雖然經濟理論認為,在狹隘的成本效益分析中,不回應可能是最佳選擇,但政治現實和民族自尊可能會迫使他們採取報復行動。這種針鋒相對的升級可能會導致貿易戰。 2.盟友疏遠: 關稅是對歐盟、加拿大和墨西哥等盟友徵收的,這可能會疏遠他們,並可能迫使他們與其他國家,包括潛在的敵對國家,建立更強的經濟聯繫。這破壞了歷史上的做法,即加強民主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繫被視為建立團結和加強國家安全的一種方式。 3.現有貿易協定的破壞: 美國歷來倡導互惠貿易協定,但新的關稅制度似乎無視這一原則。即使是現有的協定,如與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協定(美墨加協定),也因這種新做法而受到破壞。 4.產生複雜的原產地規則問題: 各國之間不同的關稅稅率,例如歐盟的關稅高於英國,將需要複雜且繁瑣的原產地規則來確定商品的實際原產地,導致文書工作增加和潛在的漏洞,例如轉運。 5.對全球貿易體系的信任受到侵蝕: 關稅計算和宣布的不可預測和看似任意的性質可能會侵蝕對既定國際貿易體系的信任。 對經濟穩定的影響: 1.經濟不確定性增加: 關稅政策的不可預測性和不穩定性被認為是主要的經濟衰退因素。企業在做出投資決策時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因為他們不知道未來的關稅水平。這種政策不確定性的程度在美國近代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2.製造業和供應鏈的破壞: 儘管既定目標是美國重新工業化,但關稅預計將通過提高成本和分割整合的北美和全球供應鏈,特別是在汽車工業等行業,對美國製造業造成巨大破壞。 3.經濟衰退的可能性: 關稅造成的經濟不確定性大大增加了美國以及潛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可能性。雖然傳統關稅可能只會降低經濟效率,但目前不穩定的保護主義構成了更大的風險。 4.無法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