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養生抗老專家揭麥當勞飲食真相

推行「藍圖」健康計畫、主張極度精準的營養攝取與抗老化生活方式的布萊恩強森(Bryan Johnson,1977年生)是Netflix紀錄片《長生不死:矽谷富豪的逆齡人生》的主角,投注鉅資(4 億美金且持續增加中),嘗試各種回春方式,甚至開了販售他所吃營養補給品的新創公司。對養生保健如此高標的他而言,美式速食在他嘴裡會是什麼滋味? 布萊恩強森在自己的YT頻道,宣揚他所奉行的高端養生法,而於9月14日發佈的〈麥當勞餐飲到底有多糟?〉影片,則如仙人下凡般為普羅指點迷津。他對麥當勞的看法可用一句話總結:「I'm NOT loving it」,他親自開車到得來速購買麥當勞的熱門商品進行「成分體檢」,並在影片中逐一拆解其健康風險: 🍟 薯條:「快轉生物時鐘」 麥當勞舉世聞名的薯條——全球分店最常被點購的商品。儘管包裝上自豪地標示「反式脂肪為 0 克」,布萊恩強森揭露這項宣稱是鑽了美國FDA的漏洞:「這並不代表它完全沒有反式脂肪。意思是FDA認定只要低於 0.5 克就可以標示為零。」事實遠比表面更糟。這些金黃薯條是用精煉植物籽油油炸,而這些油在高溫下迅速氧化,形成醛類——一種會系統性破壞蛋白質、細胞膜與 DNA 的致癌化合物。累積效應是什麼?加快通往心臟病、肝病、帕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症的捷徑。 但毒性並不止於氧化油脂。當澱粉遇上麥當勞油炸機的超高溫時,會產生丙烯醯胺(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2A類致癌物,對動物有致癌性,對人類有「可能」致癌風險)——布萊恩強森的分析發現,麥當勞薯條中的這類有害化合物含量「比自製烘烤馬鈴薯高出 20 倍」。這些分子會引發氧化壓力、慢性發炎、胰島素阻抗與加速細胞老化。 「每次你吃這些薯條,基本上就是在快轉你的生物時鐘,」他解釋道,描述這些看似無害的配餐如何在細胞層面系統性地折壽。 🍔 大麥克:困在食不饜足的迴圈 大麥克作為美國最具代表性的漢堡,其營養成分更令人擔憂。儘管麥當勞以家庭友善的形象行銷,這款「標誌性」漢堡卻提供了近乎每日鈉攝取量的一半,並含有 9 克添加糖——甜度堪比一顆糖霜甜甜圈。 這些糖分並非隨意添加,它們經過精密設計,以引發胰島素激增,創造短暫的欣快感,隨後在約 90 分鐘後迎來毀滅性的崩跌。結果是什麼?你比還沒吃之前更餓,被困在渴望與再吃一頓的迴圈中,促使你再次購買。 布萊恩強甚至直接判了大麥克極刑:「它是一台死亡機器。」工...
最近的文章

美富豪定義慈善:不是權力拍賣會

《華爾街日報》於2025年10月17日刊出賈伯斯遺孀 Laurene Powell Jobs 的評論〈警惕以捐贈換取控制權的慈善家〉,針對 Salesforce執行長Marc Benioff 的「慈善交換控制權」作出抨擊。 因為Benioff(擁有《時代》雜誌)之前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建議如果舊金山治安持續惡化,川普政府應考慮派遣國民兵進駐「拯救」城市。他強調自己和Salesforce家族過去26年捐贈超過10億美元給舊金山,聲稱「沒有人比我僱用更多人、捐更多錢或更支持舊金山」。 Powell Jobs女士( Emerson Collective 創辦人,她透過該組織持有《大西洋月刊》多數股權,自 2011 年成立以來已捐出數百萬美元)先引用猶太哲學家邁蒙尼德的智慧之語:「給予的最高目的是使慈善本身變得不再必要。真正的慷慨是恢復尊嚴和自主能力,而非削弱它們。」 她並點出:「我們生活的時代,捐贈太常被用來控制,而非服務——用以決定什麼是重要的,以及應該適用哪些規則。如今,一些在公共領域中擁有巨大話語權的人聲稱,他們的捐贈賦予了他們隨意決定歸屬條件的空白支票。」她寫道,Benioff 將慈善視為「一場拍賣——而政策是頒給出價最高者的獎品。但期望以捐贈換取控制權,絕非慷慨。」 這樣的情況將慈善事業變成了「表演藝術」,一種「美德的證明,一種在仍要求所有權的同時顯得寬宏大量的方式。」她說,這迫使需要資助的事業必須圍繞捐贈者的利益來構築他們的議題,而不是服務於他們本該服務的社群。「這就是腐蝕現代慈善事業的無聲腐敗:將給予的能力當作強加個人意志的許可證,」她寫道。「這是一種道德洗白(moral laundering),以所謂的善舉掩蓋了自身利益。」 ▋槓桿、權力、影響力 驚呆美國人的脫口秀主持人 Bill Maher 在 HBO 節目中也談到此議題,來賓CNBC晨間財經論壇《Squawk Box》共同主持人 Andrew Ross Sorkin 則是讚揚Powell Jobs的投書深具洞察力:「看到美國一位億萬富翁公開表示,這個國家的慈善行為,某種程度上,是關於收買『影響力』。而這有兩面性,我認為確實有許多慈善事業是和『買進』影響力有關的。但也有很多人試圖『出售』影響力。所以當你想到所有慈善機構、大學和其他組織時,他們一直以來在販售什麼?他們也在販售影響力。所以我認為這是雙...

烏克蘭徵兵廣告由媒體團隊操刀

  影片標題:А мій в «Азові» (我的在亞速營) 「亞速營」頻道發布的徵兵宣傳短片 [00:01]  1.  一位女士抱怨她丈夫「托利克」(Толік)擔心被徵兵隊抓走,所以不願意出門去餐廳慶祝生日 。 [00:14] 2.  另一位女士則輕鬆地說她正計劃下個月和她的丈夫「吉納」(Гена)去義大利度假  [00:17] 3.  第一位女士驚訝地問:「真的嗎?你的(丈夫)有豁免權(бронь)嗎?」  [00:22] 4.  第二位女士回答:「我的在亞速營(Мій в Азові)」  這段影片——嘲笑逃避徵兵者,並提醒觀眾,加入武裝部隊的男性在休假期間有時被允許出國旅行,儘管這看似令人意外——是烏克蘭三個最自由的軍事單位之一的媒體團隊最新作品:亞速、第三突擊和哈里提亞。 這三個單位最初都是小型地方組織。第三突擊和哈里提亞在2022年2月俄羅斯發動全面入侵時創立;第三突擊由安德烈·比列茨基創建,他曾是極右派人士,但現在言談謹慎,曾任國會議員,甚至可能成為未來的總統候選人;哈里提亞則由擁有大型農業集團、在東部受威脅地區擁有大片土地的弗謝沃洛德·科熱米亞科創立。亞速營由比列茨基最初指揮,歷史更久,始於2014年俄羅斯入侵東部頓巴斯地區。它在2022年馬里烏波爾三個月戰役中幾乎被摧毀,必須從頭重建。 主要依靠自己的徵兵活動和籌資,這三個單位迅速從營級擴展到旅級。今年春天,作為軍隊更廣泛重組的一部分,它們各自被分配管理四到五個旅,成為完整的軍團。現在每個軍團擁有超過2萬名士兵,這三個軍團是烏克蘭驚人自組織能力的例證,也是商業技能如何應用於武裝部隊的範例。它們在公眾中享有崇拜地位,也可能成為戰後政治生涯的跳板。 成功的背後是良好的訓練和管理。科熱米亞科說,他們幾乎沒有來自蘇聯遺留軍事系統的軍官。他表示,與舊系統不同,哈里提亞不會「像對待動物一樣使用人力。我們的人參與計劃,他們明白自己在做什麼,100%融入任務。」就像企業高管一樣,營級指揮官的表現以關鍵績效指標來衡量——「每次擊殺的成本」和「前線一天的成本」——軍團還設有專業人力資源部門,確保升遷不只是給高級軍官的酒友。科熱米亞科說,他的下一個項目是引入企業資源計劃軟體。他表示,與舊式軍官打交道讓他想起早期農業生涯,當時...

Hyperliquid創辦人Jeff Yan專訪AI摘要

Google Gemini: Jeff Yan 是去中心化交易所(DEX)Hyperliquid 的創辦人,該平台以永續期貨交易和高槓桿而聞名,並迅速崛起為幣圈巨頭之一。他以其數學和量化交易的背景、拒絕外部風險投資(VC)的自籌資金模式,以及專注於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開發而聞名。 維基百科: TBPN 是個專注於商業和科技新聞的直播YT播客,由約翰·庫根 ( John Coogan ) 和喬迪·海斯 ( Jordi Hays ) 主持。 Google Gemini統整重點: Hyperliquid 創辦人 Jeff Yan 與其去中心化金融協議 Hyperliquid 是一個高性能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平台,由創辦人 Jeff Yan 領導。該協議專注於提供鏈上永續期貨(Perpetual Futures)交易,並透過一系列堅定的原則和策略性權衡,在加密市場中建立了獨特的地位。 一、 創辦人與起源:Jeff Yan 1.  核心人物: Jeff Yan 擁有數學和量化交易的深厚背景,他將 Hyperliquid 設計為一個協議(Protocol),而非傳統的產品公司。 2.  創始靈感: 平台的起源直接受到 FTX 崩潰事件的啟發,這使團隊意識到去中心化和自我託管(Self-Custody)的重要性已從學術探討轉變為實際需求。 二、 核心原則:可信中立性與比特幣精神 Hyperliquid 的發展以中本聰和比特幣的原始精神為指導,其基礎原則包括: 1.  可信中立性: 這是平台設計的哲學支柱。當構建一個承載資金的系統時,中立性被認為比一切都更重要。 2.  去中心化: 旨在建立一個讓用戶可以點對點、自我託管地進行加密貨幣交易的場所,並在技術和社交層面上體現去中心化。 3.  協議而非公司: Hyperliquid 將自身視為網路的託管人,而非自上而下的產品公司,這有助於維持其中立地位。 三、 策略性權衡:為中立性犧牲增長速度 為了堅守中立性,Hyperliquid 採取了與主流科技公司相反的策略,主要體現在以下權衡: 1.  放棄 VC 融資: 這是最重要的權衡。Hyperliquid 選擇自籌資金,以避免「內部人」的影響在平台創始記錄上留下「傷疤」,從而維護其長期可信中立性。 2.  優先...

程式設計師不再用 Perl 寫程式

《WIRED》雜誌文純分享 程式設計師不再那麼謙遜了,也許那是因為他們停止使用 Perl 寫程式了。 「如果 Perl 有任何壓倒一切的願景或教條,那僅僅是事實:或許根本不應該有程式設計的教條(dogma)。」 Perl 曾幾何時無處不在。或者至少給人這種感覺。在千禧年前後,似乎幾乎每個網站都是建立在這個腳本語言(scripting language)的基礎之上。它處理大量的文字——在語言內部就具備強大而便捷地執行此操作的機制——它甚至被用於生物資訊學(bioinformatics),整理和攪動遺傳數據。根據一份清單,使用 Perl 的公司範圍廣泛:亞馬遜、Google、雅虎、德意志銀行、 Akamai 、花旗銀行、康卡斯特、摩根士丹利、 Mozilla 。 Craigslist 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用 Perl 程式撰寫的。 即使在其使用高峰期,Perl 的受歡迎程度也總是令人有點驚訝。Perl 是一種不可否認的凌亂語言。它經常被稱為「網路的強力膠布」,程式設計師們開玩笑說它是一種「唯寫」(write-only)語言:你用它來寫程式,但很少能(成功地)讀懂它。 Perl 具有一種合併混雜(amalgamated mashup)的性質,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服務其座右銘:「殊途同歸」(There’s More Than One Way to Do It, TMTOWTDI)。就像英語中有同義詞一樣,Perl 有多種方法可以寫出相同的東西。雖然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程式語言的常見特徵,但 Perl 似乎想要用它來猛烈衝擊你。舉例來說,有不止一種方法來編寫條件陳述句,從使用傳統的「`if`」到「`unless`」;到在一行中倒著寫一個 `if` 陳述句;甚至是一個涉及問號和冒號的三部分運算子(operator)。我清楚地記得,在 2000 年代初期,有一天我用 Perl 寫了程式碼,而第二天就看不懂自己寫了什麼。 但這種混亂和巴洛克式的結構實際上是故意的,是 Perl 背後更廣泛哲學的一部分。該語言的創作者,拉里·沃爾(Larry Wall),曾受過語言學培訓,他的初衷是與妻子一起成為一名涉及稀有語言的傳教士。沃爾最終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並完全投身於程式撰寫。但他對語言如何運作的深刻思考從未離開過他。 沃爾的觀點似乎是,對語言純潔性(linguistic purity)的癡迷被高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