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從《大到不能倒》到《1929》看 AI 狂潮

誰的書讓《馬斯克傳》作者看時心驚、看完心想:「必須清空持股!」


美國媒體界難得的三棲人才——暢銷書作家、CNBC晨間財經論壇《Squawk Box》共同主持人、《紐約時報》DealBook專欄作家Andrew Ross Sorkin(安德魯·羅斯·索爾金,1977年生)——在 2009年出版《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海嘯)後,想探究 1929年華爾街崩盤來龍去脈中「人」的因素,採全新的角度書寫,費時 8 年寫出《1929:華爾街史上最大股災內幕,以及它如何擊垮美國》(1929: Inside the Greatest Crash in Wall Street History and How It Shattered a Nation)。Sorkin的《大到不能倒》後於 2011年改編成電影,《1929》問世即有不少好萊塢製作團隊主動聯繫,初步合作洽談中。


年份是歷史的座標之一,史上某些年份與單一事件密不可分。提到 10661776或 1914年,是改變世界的戰爭與革命的重要年份。其中有兩個年份則因嚴重的金融崩盤而被銘記: 2008年與 1929年。2008年的金融海嘯大眾較有印象,而 1929年儘管遙遠,卻也將迎來百週年:從 1928年到 1929年 9月,美股暴漲 90%!而到 1929年 10月的紐約證券交易所——驚慌的交易員爭相拋售股票,投資者血本無歸,企業倒閉,家園不保,席捲了「咆哮的二十年代」。


AI 榮景看似狂潮般築起的大泡沫,會不會再次崩盤?

Sorkin:答案是「會」崩盤;我只是無法告訴你什麼時候發生,也無法告訴你會有多嚴重。但我可以保證,很不幸地,我們將會經歷一次崩盤。


 ▍《1929》關鍵人物


♔ 約翰‧拉斯科布(John Raskob,1879—1950)

堪稱 1920年代的馬斯克——無所不在、無所不談,紅極一時。他掌管通用汽車,創立通用汽車的信貸體系,徹底改變了美國。

在 1919年前,美國幾乎無人使用信貸,因為貸款被視為道德污點。轉捩點出現在 1919年——通用汽車為提升銷量首開先河提供「購車貸款」,西爾斯百貨隨即跟進推出「家電分期付款」。

正是從那時起,美國人開始普遍使用信貸;他後來投身股市,涉足政治(頗有馬斯克之風)選擇支持阿爾·史密斯對抗胡佛競選總統卻慘敗,甚至試圖動用財力以近乎陰險的方式,暗中削弱總統胡佛的聲譽。他更打造了當時規模堪稱「太空船」規模的帝國大廈。

此外,他在某種程度上率先提出、或至少大力倡導美國實行五天工作週。人們常忘記,當時每週工作六天;他認為縮短工時不僅是公平之舉,更是經濟上的利多——因為人們會有更多時間花錢:買車、打高爾夫、出遊、消費各式各樣的東西。拉斯科布有 13 名子女,和馬斯克也很像。


♔ 查爾斯‧米切爾(Charles Mitchell,1877—1955)

國家城市銀行(後成為花旗集團)CEO、暱稱「陽光查理」在書中一開始像是個反派,但到了後面,變得更細膩。與今日的摩根大通CEO戴蒙(Jamie Dimon)一樣家喻戶曉;某種程度上,也像是那個時代的麥可‧米爾肯(Michael Milken,「垃圾債券之王」因違反美國證券法而被判重罪);甚至在某些面向上,還頗像雷曼兄弟CEO迪克‧富爾德(Dick Fuld,華爾街最凶狠的鬥牛犬)式的人物。

陽光查理當時登高一呼:「我們可以貸款給民眾炒股!」隨之而來股市節節攀升的狂熱持續整整十年的黃金時期(1928年股市狂漲 48%),當時,若向銀行貸款炒股簡直像賺取免費資金。

股災後,國家城市銀行險些倒閉。因為銀行在此期間不斷回購自家股票,最後買到無力支付。為隱瞞真相,陽光查理竟申請個人貸款向銀行買回股票。


♔ 卡特‧格拉斯(Carter Glass,1858—1946)

前美國財政部長、維吉尼亞州民主黨參議員,因《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 Act,對美國銀行系統進行改革,旨在拆分銀行體系)而留名青史。他早年還協助起草創立聯邦準備系統的法案。猶如那個時代的伊莉莎白‧華倫(Elizabeth Warren,民主黨參議員以消費者保護、經濟公平機會和社會安全網方面的進步主義立場而聞名)。當時他不斷抨擊一種他稱為『米切爾主義』(Mitchellism)的現象,堅信查理‧米切爾所推動的債務、槓桿與金融體系,終將導致整個系統崩潰。


♔ 亨利福特(Henry Ford,1863—1947)

在崩盤後立即行動保護勞工——他當時坐鎮底特律,宣布為工人加薪,竭力防止華爾街風暴波及實體產業。

1929年的亨利福特被譽為美國第二位億萬富翁(洛克菲勒居首),他提高工資不僅是為了保障工人權益,更近乎一種對胡佛總統及其他企業領袖的無聲譴責,意圖迫使他們跟進調薪。


♕ 伊凡潔琳‧亞當斯(Evangeline Adams,1868—1932)

當時的「國師」占星師備受金融圈各路人馬尊寵。就連J‧P‧摩根本人在去世前,都以定期拜訪她而聞名。她在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設有辦公室,甚至常坐在廣場飯店裡,人們會專程上門與她交談,還有人訂閱她的《閒談通訊》(Chatter Newsletter)。

妙就妙在,1929年十月股市崩盤期間——當時很多人甚至沒立刻意識到危機正在發生,因為崩盤其實是連續好幾天逐步惡化的,並非單單「黑色星期二」那一天——她照常舉辦近乎通靈會(séance)的聚會。由於人潮太多,她那時已無法提供一對一諮詢,只能對大批群眾同時講話,也就是召喚股民的「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s)。通靈聚會時,她當然祈禱股價上漲,而且不少人歸功於是她推動了股市狂潮。不過,就在1929年秋天,有位記者打電話問她:『星象顯示接下來會如何?』她當即告訴所有人:股市上漲!


 ▍《1929》重要政治人物客串登場


🜋 魏瑪共和國時期處理惡性通膨與賠款問題的德國央行行長亞爾馬·沙赫特(Hjalmar Schacht,1877—1970)。


🜋 英國首相邱吉爾(Sir 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在「黑色星期二」身處紐約,且涉投機:

邱吉爾早年訪美時到過紐約,就對保證金交易非常著迷;1929年10月,他親自走進紐約證券交易所大廳參觀。市場崩盤期間,邱吉爾住在紐約市廣場飯店,他全神貫注地參與交易,試圖賺錢。當然,最後和其他人一樣賠了錢。崩盤當晚,他還出席了一場晚宴,賓客全是當時頂尖的銀行家。

邱吉爾對這場危機的評價在近一個世紀後依然適用。他在市場暴跌時寫道:「英國評論家最好認識到美國投機機制的內在誠信與力量。」他補充說:「它不是為防止危機而建,而是為生存危機而生。」


 ▍《1929》輸家群像:跳樓、飲彈、各種極端手段層出不窮


⊙ 美國喜劇明星、主持人格魯喬‧馬克思(Groucho Marx,1890—1977)當時住在長島上,但根據他兒子的說法,他其實幾乎天天泡在券商行裡,試圖每天重新布局投資。結果市場崩盤後,他不得不抵押自己的房子,才能應付券商打來的追繳保證金通知。


⊙ 傑西‧李佛摩(Jesse Livermore,1877—1940)是個大空頭,但 1929年崩盤前慘遭滑鐵盧——因為市場一路狂飆,他幾乎破產。直到 1929年秋天,他才重新殺回市場,一口氣賺進超過一億美元。但就像許多情感複雜、性格極端的人物一樣,他最終還是輸光了——而且輸得很快。之後他又掙回一點,再賠掉一些,再掙一點,再賠更多……最後,把一切都賠光了。最終在 1941年於第五大道雪莉尼德蘭酒店(Sherry-Netherland)的衣帽間舉槍自盡。


⊙ Sorkin書中沒寫,而是在受訪時講的私人故事:祖父在 1929年時才 11 歲,他哥哥當時是個跑腿小弟,1939年10月在華爾街一帶工作。祖父的哥哥,就親眼目睹有人從窗戶跳樓,嚇死寶寶了!祖父活到 91 歲,一生從未買過任何股票——只買過一些債券,從不碰股票。祖父總說:『寶貝孫子,股市這種東西,不適合我們這種人。』

所以Sorkin書的副標之所以稱為「摧毀一個國家」,指的是:這場危機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幾乎摧毀了一整個民族的心理。它是否差點引發內戰?沒有。但當時美國失業率高達25%,中央公園出現被稱為「胡佛村」(Hooverville)的貧民窟。對整整一代人來說,就是個被摧毀的國家。


▍當年與現今的對照


◉ 1920 年代末,分期付款融資——今日「先買後付」的雛形——極為盛行。股票投資從富人專屬的遊戲變成全民消遣,將痛苦擴散至更廣泛的群體。許多人累積了保證金債務進行投資,崩盤後不僅面臨損失,還需償還巨額貸款。今年,美國家庭的債務風險創下歷史新高,保證金債務相對經濟規模的水平接近紀錄高點。


◉ 在當時,股市與實體經濟兩者聯繫其實比現今更緊密——因為無數普通美國人背負巨額股市債務。當時券商分行就像今天紐約市的星巴克一樣,街角隨處可見。散戶只要帶 1 美元去,券商會借 10 美元。所以當市場上漲時,簡直就像中樂透。反之,當股市崩跌,不僅是持股價值從 10 美元慘跌至 1 美元的帳面損失,更是債務鏈的全面崩解。負債累累的人們無力購買基本商品、生活必須品,導致「胡佛村」遍地開花。這場惡性循環最終在 1933年達到頂點,九千家銀行倒閉,正是 1929年秋季那張骨牌推倒後的必然結果。1920年代末的貧富差距與當今處境如出一轍。有趣的是,當時社會動盪與不平等爭議不如現今尖銳,應與媒體生態有關。


◉ 國家城市銀行CEO陽光查理面對員工質疑「已無新投資客源」時,指著窗外說:「下方有數百萬人群,我們只需提供信貸給他們。」這是否正是讓普通美國人沉迷股市的關鍵策略?

這現象很大程度上被包裝成「金融民主化」旗幟——與當今現況驚人重合。如今美國正大力推動所謂「金融民主化」,川普政府近期通過法案讓普通投資者能接觸風險資本、私募股權等商品,這些歷來被視為過度風險的領域。但當時與現在都存在相同論調:這些機會過往僅由精英階層獨享,讓他們在Uber、Facebook上市前早已獲取暴利。關鍵在於:每當拆除防護欄、向普通投資者推銷新金融商品時,雖有正派經營者,但騙徒與江湖術士也隨之湧現。問題在於「政府是否嚴加監控?」


◉ 亨利福特在崩盤後痛心疾首地指出,過多頂尖人才湧向華爾街,而非投入實業生產。這種現象在多大程度上加劇了 1929年崩盤?而此情此景與當今現狀何其相似。與當今乃至 2008年狀況如出一轍:華爾街從經濟的後勤引擎轉變為前廳主角,隨之而來的深遠影響值得深思。

當時總統胡佛試圖用「信心喊話」化解危機,將問題歸咎於群體心理障礙,認為只要人們克服恐懼、企業提高薪資就能度過難關——同時他卻主張增稅。華盛頓內部這種詭譎動態,與當今白宮境況驚人相似:胡佛當年與企業執行長們熱線不斷,這些商界領袖如同今日般頻繁赴白宮朝聖。


◉ 如今人們普遍認為:聯準會總能拿出某種方案來解決任何問題,推出無數計畫,企業信貸支持、回購國債操作等等。而在1920年代,當時也有一種普遍信念:美國已經征服了景氣循環,再也不會有繁榮─衰退的週期了。畢竟在此之前,還發生過 1907年的金融恐慌崩盤。

1907年的金融危機其實是靠J‧P‧摩根主導把一群銀行家關在房間裡,逼他們談出解決方案才化解的——這種「英雄式干預」反而催生了一種過度自信。而且不只是自信,更是一種特定群體的信念:只要把對的人關在同一個房間裡,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當時實際掌管J‧P‧摩根的是湯瑪斯‧拉蒙特(Thomas Lamont,1870—1948)——名義上由摩根(J.P. Morgan,1837—1913)的兒子傑克擔任執行長。他正是那種深信「精英共識能治百病」的人。但到了 1929年,市場的崩壞早已遠遠超出他們的掌控範圍,直到最後才意識到:其實精英們什麼也做不了。而等他們明白這一點時,早已為時已晚。

所以 1907年的恐慌,對照 2008年的金融海嘯剛好是百週年。那次經驗催生了「政府手握無限工具箱」的迷思,以為任何危機都能被擋下,而結果是全球經濟受害。


◉ 彭博前主播、現為播客主持人Joe Weisenthal問道:現在 AI 狂潮般的互相投資,簡直是 AI 公司之間一種近親繁殖式的關係:甲公司向乙公司採購,乙公司又借錢給丙公司,結果兜一圈又回到自己身上。回想1929年股災,當時很多企業也是靠發行股票來借錢,再拿這些錢去投資更多股票。兩者之間有沒有相似之處?自我循環式的交易?

作者回:投資信託(investment trusts)確實是如此。當時投資信託多到氾濫,形成一層又一層的槓桿,簡直像俄羅斯娃娃一樣,根本不知道最裡面藏了什麼。而現在的AI公司之間的某些交易結構、供應商融資(vendor financing)安排,確實有三分像。


▍加密貨幣,橫空出世


CBS老牌新聞專題節目《60分鐘》在專訪作者時插入貝萊德CEO Larry Fink的觀點。Fink認為現在應該投資加密貨幣。然而不久之前,大銀行家像是摩根大通CEO戴蒙和他自己,都曾說加密貨幣很愚蠢且是場騙局。Larry Fink:「我當時確實說過比特幣是洗錢者和竊賊的領域。但必須不斷重新審視自己的假設。加密貨幣有其角色,就像黃金也有其角色一樣,它是一種替代性資產。對於那些尋求多元化投資的人來說,這不是一項壞的資產,但我認為它不應該是你投資組合中的主要部分。」

但 Sorkin指出,某些加密貨幣可能被濫用的方式與 1929年類似。以迷因幣為例:這些加密貨幣可以被投機者操縱,先炒高價格,然後任其崩盤。

Sorkin以自身的經歷分享道:「有很多例子讓人感覺像是一群內部人士合謀哄抬某些加密貨幣或其他東西的價格。分享一個我自己的離奇故事。我曾和 Larry Fink 一起上電視,他開了個玩笑,說應該有個『Sorkin 幣』。結果兩小時後,就有人真的創造了一個『Sorkin 幣』。突然之間,這個『Sorkin 幣』的價值達到了數百萬美元,在一天內的交易價值峰值達到了 1.7 億美元。那現在呢?它每天的交易額大概只有 20 或 21 美元左右。」


 ▍股市交易資訊落差、時間差


1929年期間股票沒有公開說明書(prospectuses),當時連廣告宣傳單都很少,頂多是有門道的人當中流傳的手冊。當時要取得股票上市公司的真實資訊非常困難。畢竟那是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創立於 1934年)成立之前,相關法規、披露要求根本不像今天這麼完善。當時投資人會擁有股票支票,大多時候不會寄到手上——得親自去券商行領取。有些情況下,券商甚至會幫你代管這筆錢,有時拿去再投資,有時則記在帳簿上。


當時的大空頭傑西‧李佛摩則有自己的專線電話,那種規格就像對沖基金經理人肯‧格里芬(Ken Griffin,1968年生)大學時就在宿舍架設衛星,或後來用微波塔爭取更快的交易所連線。他不僅鋪設專屬電話線,還花錢派人駐點在交易所大廳現場,即時把買賣報價打回辦公室,確保自己掌握的資訊比別人更即時、更準確。


1929年的一大技術瓶頸在於「大盤資訊的取得」——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行情看板——經常落後實際行情好幾個小時。這是在交易所大廳的情況,至於場內經紀人,則得靠打電話通知全美各地、甚至紐約上城區的券商行,告訴他們最新行情——但等他們轉述完,數字早已嚴重落後。當時甚至有些人在船上交易,更是落後半個交易日以上。1929年10月著名的照片:華爾街上聚集了成千上萬的人,之所以親自湧上街頭,就是因為想親眼確認自己投資的股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那時沒有客服專線可打,更沒有手機App能查。這種資訊真空本身就製造了真正的困境。


當時造市者多是富豪階級,屬於精英階層的遊戲,尚未民主化。他們精心設計劇本,甚至安排演員在交易所現場喊價:「我出100」、「你跟200」。這類操作幾乎半公開,有些人會預先得知某檔股票將在兩週內被炒作,其他投機客便趁勢上車,企圖在崩盤前脫身——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誰站在歷史正確的一方?


人們總有強烈動機預測頂點,無論是為贏得洞察先機的光環,或純屬僥倖。1929年之前是誰這麼做?


兩位代表人物

羅傑·巴布森(Roger Babson,1875—1967,巴布森學院Babson College創辦人)。他在 1929年 9月引發了所謂「巴布森崩盤」,就像午夜鐘聲終將敲響,他早在前兩三年就不斷警告整個體系即將崩潰,是位卡珊德拉式的預言者。


查爾斯·美林(Charles Merrill,1885—1956,共同創立美林證券公司),在 1928年就公開示警呼籲人們撤資,他既對也錯——對在確實迎來漫長大蕭條,這點他比多數人正確。但關鍵在於:對多數投資者而言, 1928年初到 1929年9月期間市場漲幅高達 90%。若當時離場,就錯失這波漲勢。


▍散戶「礦坑裡的金絲雀」指標


1929年流傳著擦鞋童的故事:「當擦鞋童都開始給我股票建議,就知道該賣了」。網路泡沫時期,人們也流傳搭計程車時被司機推薦買某檔股票。在 2021年連 Uber 司機都打開加密錢包展示,或許算是某種訊號。當這種現象成為文化常態時是否仍適用——尤其在社交媒體時代,資訊曝光度完全不同,因此現今要以此作為判讀訊號會更困難。總體而言,現在投資門檻太低,已徹底融入美國文化,使得這個指標逐漸失效。


▍究竟是哪些機制與人性交織,終致大蕭條


真正把美國推入大蕭條的,其實是股災之後一連串糟糕的決策與骨牌效應。所以股災只是第一張骨牌——《1929》書的前半部聚焦股災本身,但那只是引發大蕭條的一連串必要條件中的第一環。

當時的財政部長安德魯‧梅隆(Andrew Mellon,1855—1937)甚至公開表示:「就讓這些資本家自食其果吧,他們既然投機,就該承受代價。」


當時聯準會或許沒做足夠的事來抑制投機,或在某個階段沒能有效對抗經濟下滑;然而他們其實非常關注「保證金貸款利率」,並將其視為手中最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但問題在於,他們幾乎沒真正用過它。於是在 1929年春天,出現了一場頗為耐人尋味的辯論:官員們坐在一起說:「投機太過火了,必須遏止。」但該怎麼做?最後他們的決定竟然是——發信給各銀行,請它們「不要再借錢給投機客」。銀行家們的回應卻是:「你在說什麼?你怎麼定義誰是投機客?誰又不是?」有些銀行甚至嚇到直接停止放貸,而這種收緊信貸本身反而成了另一個問題。還有「陽光查理」——在那時,他的立場簡直就像川普一樣,公開喊話:『拜託,請降息吧!』


聯準會當時幾乎毫無作為,很大程度上袖手旁觀——部分原因在於聯準會本身還太年輕,聯準會 1913年才成立,當時才十幾歲。聯準會官員們深知政治壓力:如果他們被視為干預市場,根本不可能做出像後任者伏克爾(Paul Volcker, Jr.,1927—2019)那樣的強硬舉措。他們甚至擔心,一旦宣布「好,我們大幅升息」,後果可能不只是丟掉飯碗——他們真的害怕聯準會這個機構本身會因此被廢除。


所以是所有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金本位制度、關稅、貨幣政策失當、銀行體系脆弱……最終導致九千家銀行倒閉,失業率飆升至25%。


著作最後三分之一篇幅聚焦 1929年 10月後的發展:大蕭條成因、商業衝擊,以及羅斯福總統的應對措施。羅斯福推行系列改革(其中部分構想胡佛曾提及卻未落實)。他首先實施「全國銀行休假日」,關閉全美銀行後擇優扶持,隨後推動包括《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在內的立法,將投機業務與傳統銀行分離,同時成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保障儲戶資金。 1934年更設立證交會,嚴控內線交易與市場操縱——這正是 1929年亂象的核心癥結,當時股市多被精英階層系統性操控。


《1929》書沒寫到 1930年代之後、也沒深入探討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發展,但實際上,正是二戰後的重建,才真正帶動了美國的新一輪繁榮——包括經濟與股市的再度起飛。而人們之所以重新投入股市,原因很簡單:市場持續上漲,大家又開始像往常一樣看待股市了。一旦覺得「趨勢列車已經開動,而我還在月台上」,就會心想:「我得趕快上車。」散戶投資人直到 1960年代才真正大舉重返市場。


繁榮時期的狂熱、賣壓驅動的恐慌,以及隨後政策制定者的錯覺、誤判,對觀察近期危機來說並不陌生。而傲慢、災難與悔恨的模式提供一個重要提醒:「最黑暗的時刻終將過去」。


 ▍無意激起危機感,期盼政策制定者能從中汲取教訓


每場金融危機,歸根究柢都源自同一個因素:系統中的槓桿過高,太多槓桿了。  可以有投機客,也可以有想像得到的各種壞角色在舞台上為所欲為,但真正讓整座大廈倒塌的,是槓桿。因此,必須設立防護欄(guardrails)來防止這種情況——因為人性就是渴望更多,這就是投資的本質。


然而「自我監管」這個想法其實非常、非常困難。人們不會自我約束,就是不會。所以必須格外謹慎,尤其是在各種新金融產品不斷湧現的今天。甚至不知道槓桿藏在哪裡。而真正該的擔憂是:此刻正處於一個防護欄幾乎被刻意拆除的時代。


作者希望政界人士、政策制定者、監管機構、企業領袖能更瞭解 1929年發生的事情,以吸取教訓,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但若將經濟比作疾駛的列車,我確信我們正朝著某種危機逼近——問題在於無人能預知爆發時點。我們始終生活在某種泡沫中,而泡沫終會破裂。關鍵在於如何防止破裂演變成第二次大蕭條,我認為這完全可以避免。事實上此後我們已成功避開最壞狀況:1999年網路泡沫、2008年金融危機雖皆為動盪,但我們不僅挺過難關,更孕育出更多創新。AI浪潮令人振奮,這條道路將持續延伸。過程中難免遭遇挫折,但願那僅是必經的陣痛。


▍投機是創新的雙胞胎


Sorkin和加拿大裔美國創投家、商業與科技播客節目共同主持人Chamath Palihapitiya對談時,倆人對「投機」(speculation)的看法:


人們往往覺得「投機」這個詞帶有一種負面的味道。但事實是,市場其實需要投機。把資本投入風險之中,就是價格發現、風險發現——它是創新的「硬底層」。沒有投機,就沒有創新。馬斯克如果沒有早期有人願意在他身上「投機」,特斯拉根本不可能誕生——在當時,那一切看起來完全是瘋狂的。矽谷就是這樣運作的——在「尚未發生的未來」上下注。


那麼問題就變成:要如何打造一個能讓投機存在的環境?不只是容許它,而是鼓勵它——但同時又不讓它失控。這才是根本性的問題。最終的情況往往是——當大型基金經理、或大型銀行、或某個暗池資本圈子虧錢時,沒人在乎。但當這件事波及到消費者時,就會出現一股「必須保護」的浪潮。彷彿我們得保護這個體系、得保護消費者,因為他們總是最容易被剝削的一方。這樣的說法算公平嗎?


Sorkin在《大到不能倒》中寫過:槓桿永遠是點燃災難的火種。當系統中存在過度槓桿,問題就會爆發——可以容納各種瘋狂現象,但槓桿會讓危機加速惡化。因此必須嚴密監控。


▍無冕王的黃金時代


華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以引入冷戰概念而聞名,並創造「刻板印象」一詞)是一位非常有意思的記者,他極度「圈內」——他和J‧P‧摩根的湯瑪斯‧拉蒙特關係非常密切。有些人事後甚至說,他們的關係「太過密切」了。不過諷刺的是,等到許多醜聞浮出水面後,李普曼反而轉向,開始嚴厲批判這些金融權貴。


當時的記者圈整體而言並未為自己贏得榮耀。部分原因在於,許多人真的收了現金賄賂。因為沒有內線交易法,就沒有操縱市場的問題。有人甚至直接走到記者面前——別說請吃飯了——直接塞錢說:『這是給你的錢,麻煩寫一篇報導,說某檔股票明天一定會漲,因為有個消息……』


▍寫作軼事


十年前,作者和太太某次去度假,在Kindle下載了一些和 1929年大崩盤有關的電子書,也隨身帶了好幾本相關主題的著作。仔細研讀後,心裡不禁冒出一個疑問:「為什麼我無法真正理解這些人物?無法從情感層面去感受他們?他們彼此之間到底說了些什麼?動機和誘因是什麼?誰跟誰有私情?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因此有著手寫書的動機,出版《1929》完全沒預期 AI 泡沫的來臨。


新冠疫情期間,作者委託能進哈佛大學圖書館寫論文的研究生們查找資料,甚至取得紐約聯準會1929年的董事會議記錄的逐字稿,甚至因緣際會遇到J‧P‧摩根CEO拉蒙特的秘書,她握有拉蒙特與胡佛、羅斯福對話的逐字紀錄檔案,這些珍貴資料都對整本書的架構至關重要。


作者對當時是紐約聯邦準備銀行董事會成員的查理‧米切爾非常著迷,想多給他篇幅,但他卻是書中最難寫的角色之一——因為他幾乎沒留下任何個人檔案。他從未保存自己的筆記,只能從其他人的信件與文件中,拼湊出他曾參與的蛛絲馬跡。


作者分享:「我的寫作習慣不太理想——可以說沒寫出滿意的第一句前,根本無法動筆寫第二句。有些人習慣潑墨式寫作,先把所有想法傾瀉在紙上再修改,但我認為落筆的文字會產生錨定效應,再怎麼修改最多只能提升一個等級,除非重頭來過。寫書計畫持續太久,期間我寫了大量零碎片段、場景速寫,就像擁有許多拼圖碎片,最後才進行拼接。考慮到我在《紐約時報》、CNBC和DealBook的工作量,最困難的其實是進入心流狀態。我太太有時會說『你現在有半小時或45分鐘,要不要寫點書?』但除非有兩小時完整時段,否則根本無法動筆——因為前三四十分鐘我都在熱機準備。」


✪ 英文資料中文化初稿:Gemini、Copilot、DeepSeek、千問

✪ 圖片編輯: PhotoScape X


🌐參考資料🎬


作者及書封圖片取自《基督科學箴言報》

https://www.csmonitor.com/Books/Book-Reviews/2025/1021/1929-stock-market-great-depression-andrew-ross-sorkin


The Economist  2025年10月15日

Lessons from the Wall Street crash of 1929

https://www.economist.com/culture/2025/10/15/lessons-from-the-wall-street-crash-of-1929


All-In Podcast  2025年10月16日

1929 vs 2025: Andrew Ross Sorkin on Crashes, Bubbles & Lessons Learne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QcveYRfZgs


Bloomberg Podcasts | Odd Lots - YouTube  

2025年10月13日

Andrew Ross Sorkin on the Stock Market Crash That Shattered Americ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JJBOEPRB2k


TBPN  2025年10月15日

Andrew Ross Sorkin on Why 1929 is Happening Aga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TtbCg2HLl0


BBC Global | 2025年10月21日

Wall Street runs on optimism. History shows that may be risk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JnRXOv4nJQ


Amanpour and Company | 2025年10月21日

Andrew Ross Sorkin Explains the 1929 Financial Crash and Lessons for Toda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l97b32F8Js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大團體覺醒LGAT課程:英文維基百科+Claude AI

資料來源: 1. 英文版維基百科(有數處註明:[需要引文來驗證],顯示共創的痕跡) 2. 詢問道德標準較高的AI Claude的回覆 中文化:Google AI Gemini Claude: LGAT課程,指的是個人發展計劃,通常包括大型團體參與者參加的密集多日研討會。這些計劃於1970年代出現,並以各種形式持續至今。 LGAT的一些主要特徵包括: *   長時間、密集的課程——通常每天12小時以上,持續多天 *   大型團體環境——通常有數十到數百名參與者 *   對抗性技巧——領導者可能會使用具有挑戰性或挑釁性的方法 *   結構化練習——包括團體分享、冥想和心理活動 *   突破性體驗——旨在產生快速的個人轉變 雖然一些參與者回報積極的益處,例如自我意識和動機增強,但LGAT也面臨著關於以下方面的重大批評: *   他們對參與者施加的密集方法和情緒壓力 *   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監督 *   對弱勢個人的潛在風險 *   高昂的費用和積極的行銷策略 *   其心理學主張和技巧的有效性 自從LGAT在美國起源以來,它們的發展方式非常複雜,並且在全球範圍內,包括在台灣,都出現令人擔憂的發展。讓我分享一個更廣泛的視角: 歷史發展: *   1971年從EST(Erhard研討會訓練)開始 *   衍生出眾多分支,如Landmark Forum、Lifespring和許多本地化的變體 *   方法在全球傳播,並經常針對不同的文化進行調整/修改 全球常見的擔憂: 1.  財務剝削 ——高額費用和招募他人的壓力 2.  心理操縱 ——剝奪睡眠、受控環境、情緒強度 3.  類似邪教的元素:     *   造成對計劃的依賴     *   將參與者與持懷疑態度的家庭成員隔離開來     *   使用內部語言和層級結構     *   ...

美國總統川普台積電投資宣布白宮記者會(英中對照)

中文化:第一部分Google Gemini ,其餘 OpenAI ChatGPT 【川普總統】 1:30 Today, Taiwan Semiconductor is announcing that they will be investing at least $100 billion in new capital in the United States over the next short period of time to build state-of-the-art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facilities. I think mostly it will be in Arizona, which is a great state. 今天,TSMC宣布將在接下來的短期內,於美國投資至少 1000 億美元的新資本,以興建最先進的半導體製造廠。我認為大部分將位於亞利桑那州,那是一個很棒的州。 I like it because I want it, but I want most of them, actually. We want big, and we want the most powerful AI chip in the world to be made right here in America. It will be a big percentage of the chips made by their company. As you know, they're based mostly in Taiwan, and they're far and away the biggest – there's nobody even close. 我喜歡這樣,因為我想要這樣,但實際上,我想要他們的大部分產能。我們想要大規模的生產,並且我們希望世界上最強大的 AI 晶片能在這裡,在美國製造。這將佔他們公司生產的很大一部分。你們知道,他們主要在臺灣設廠,而且他們是遙遙領先的龍頭,沒有其他公司比得上。 This $100 billion investment will go into building five cutting-edge fabrication facilities in the gr...

OpenAI前員工X爆料&楊立昆臉書〈諷刺文〉

【OpenAI ex-employee & Yann LeCun's sarcasm】 🚀 📣 OpenAI前員工Jacob Hilton在X上的爆料全文 📣 🚀 一年多前,當我離開 OpenAI 時,我簽署了一份 「不貶低協議」(non-disparagement agreement) ,並且未披露協議本身,沒有其他原因,只是為了避免失去我的 「既得股權」(vested equity) 。  該協議明確表示,作為簽署的回報,我被允許保留我的既得股權,並且沒有提供任何其他東西。 我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會簽署它,如果他們認為這不會對他們的權益產生影響。 我以良好的條件離開了OpenAI,所以我認為幾乎所有離職員工都遵守了這份協議。 在簽署協議之前,我無意批評OpenAI,但對於放棄這樣做的權利感到失望。 昨天,OpenAI 聯繫我,要求我解除該協議,隨後KelseyTuoc在Vox上刊登調查報告: 由於 AI 的變革潛力,開發先進 AI 的主要實驗室必須為那些希望為公共利益發聲的人提供保護。 其中首先是對不報復的具有約束力的承諾。 即使是現在,OpenAI仍可 阻止員工出售其股權,使其在未知的時間內變得毫無價值。 OpenAI 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從歷史上看,前員工無論在哪裡工作,都有資格以相同的價格出售;我們預計這一點不會改變。」 我相信OpenAI的這項聲明是出於誠實的意圖。 但考量到 OpenAI先前曾拿能否取得 (既得股權變現) 流動性作為一種恐嚇策略,許多前員工仍不敢發聲。 我邀請OpenAI直接與前員工聯繫,以澄清他們將始終以合法可執行的方式獲得平等的流動性的機會。 在他們這樣做之前,大眾不應指望前僱員會坦誠相待。 本人致OpenAI 的許多善良和才華橫溢的前同事們:我希望您們能夠理解為什麼我覺得有必要公開談論這個議題。 該合約與我們對安全和有益的AI的共同承諾不一致,您值得更好的工作合約條件。 原文連結: https://twitter.com/JacobHHilton/status/1794090550863200728 😏 楊立昆在臉書上的〈諷刺文〉 😏 來ClosedAI工作吧!隨著 AGI 即將到來,您 將擁有 目前 估 值 42 X 百萬的6次方美元(sextillionnollars) 公司 的 股票 。 如果您辭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