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4的文章

Reentry重返 《SpaceX升空記》續集

《Reentry 重返》作者伯格(Eric Berger)是記者、氣象學家和Ars Technica資深太空編輯,寫書的初衷是為Starship星艦時代作見證,書中有許多SpaceX的精彩傳說,包括〈摩羯座一號〉(Capricorn One)、〈2013年大液氧沸騰事件〉(The Great LOX Boil-Off of 2013)和〈地獄鐘聲〉(Hells Bells)。本書未納入位於南德州Boca Chica的SpaceX獨立發射場「星港」的最新進度。重返(Re-entry)意指人造物(如衛星、火箭等)離開大氣層,再從外太空重新進入大氣層。伯格上一本書《Liftoff—SpaceX升空記》以馬斯克在2002年創立SpaceX起頭,於2008年9月首次成功發射小型獵鷹1號火箭收尾。 火星是馬斯克的終極願景,SpaceX公司存在的意義就是要飛上火星,Starlink星鏈計劃的營收則是最終定居火星的資金來源(馬斯克在面試創始員工時提出)。既便眾人讚歎SpaceX改變太空產業,若沒飛到火星,在馬斯克眼中SpaceX仍是一家失敗的公司。。 《經濟學人》指出:SpaceX從川馬兄弟情(bromance)中獲益匪淺。重返白宮的川普在勝選演講大加讚賞SpaceX近期發射的「漂亮、閃亮的白色」火箭,並提到在颶風「海倫」襲擊北卡羅來納州後,SpaceX的星鏈衛星迅速提供災區手機網路服務。許多共和黨人希望川普支持類似星鏈的衛星系統,並取消拜登政府耗資425億美元的郊區寬頻推廣項目,該項目被認為是一個昂貴的失敗。而衛星僅是SpaceX遠大目標的一環。馬斯克的終極夢想是將人類送上火星,而與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的監管如果能因此減少,將有助於實現此目標。可以想見,川普不會吝於支持,甚至為自己能助力美國人登上火星的功勞而自豪。 教育科技YT頻道Now You Know(338K訂閱數)主持人大推本書,可作為自家孩子的私房書單,尤其是對科學和商業感興趣的孩子,它在很多方面都相當具有啟發性:「在美國可跨世代分享、全家談論的話題,以前是二戰,最近似乎很多事情都有爭議,而這是個鼓舞人心的故事,因此各世代都可談論它。可以和孩子、祖父母談論,這就是它特別之處,對火箭技術不必深入理解就能讀,但如果從技術面理解它也很有趣。」談資包括:一章專門講述獵鷹9號的前3次發射,因為任務中發生很多事;一章專注於...

Gwern對AI規模化的觀察(以AI虛擬化身在影片中呈現)

Gwern Branwen因在其網站 gwern.net 上撰寫有關AI、心理學、統計學和技術等廣泛主題的詳細論文和分析而聞名。他對AI安全和發展的討論做出了顯著貢獻,並在促智藥、遺傳學和其他科學主題方面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和寫作。他的著作的特點是深入的研究、廣泛的引用和詳細的方法論部分。 Dwarkesh Patel:你是在2020年時,少數在OpenAI以外,對於規模化(scaling)有詳細實證模型的人之一。我很好奇在當時,是什麼樣的思考過程讓你能夠看到你在規模化假說那篇文章中所描繪的願景? Gwern Branwen:如果要談我的思想歷程,大概要從2000年代中期說起,那時我正在閱讀Ray Kurzweil的作品。當時他們提出了一個基本的連結主義論點:如果你有足夠的運算能力,就可能發現能與人腦相匹配的神經網路架構。在擁有這樣的運算能力之前,AI基本上看起來是徒勞的。 我覺得這個論點很難令人信服,因為這非常像是一種「蓋好了他們就會來」的進步觀點,我不認為這是正確的。我認為,僅僅因為你擁有某個與人腦相當的超級電腦,就能憑空產生正確的演算法,這想法很荒謬。演算法是非常複雜困難的。它們需要深刻的洞見,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這似乎需要非常困難的數學。你不能只是買一堆電腦,就期待能從中得到進階的AI。這簡直就像是魔術思維。 所以,我知道這個論點,但我非常懷疑,也沒有太在意。後來,Shane Legg和其他一些人在接下來幾年非常支持這個觀點,這是我對超人類主義、Less Wrong和AI風險產生興趣的一部分。我特別關注Legg的部落格文章,他用更新的數據延伸了Kurzweil和Moravec的趨勢。他做出了非常精確的預測,說我們會在2019年左右得到第一個通用系統,隨著摩爾定律持續發展。然後到2025年,他說我們應該會有具有通用能力的類人系統,到2030年,我們應該會有AGI(通用AI)。 在這過程中,DANNet和AlexNet問世了。當這些出現時,我想:「哇,這對連結主義觀點來說似乎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功案例。」但這只是一個孤立的成功案例,還是就像Kurzweil、Moravec和Shane Legg所預測的那樣?就是我們會得到GPU,然後得到更好的演算法,這些就會自然出現? 因此,我開始想這是個值得關注的趨勢。也許這個想法並不像我最初認為的那樣愚蠢。我就持續閱讀深度學習...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桑德爾和《馬斯克傳》艾薩克森對談美大選結果

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透過CNN節目和哈佛大學教授兼政治哲學家麥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共同探討政治極化如何讓川普再次當選。 艾薩克森:選舉結果出來時,我正在重讀《民主的不滿》(Democracy’s Discontent: America in Search of a Public Philosophy )新版,我覺得您的書正是最佳註解。為我們說明一下,您所寫的民主不滿情緒如何在選舉中以兩種方式體現出來。 桑德爾:首先,人們覺得對治理的方式沒有實質的發言權,這其實是一場自治的危機。人們普遍覺得自己的聲音無足輕重。這是一點。其次,人們長期以來感受到社會的道德結構正在瓦解,從家庭到社區再到國家。人們渴望歸屬感、引以為傲感以及團結感。他們感到迷茫。因此,我認為是這次選舉所圍繞的兩個深層不滿的來源,而川普成功呼應這些情緒,同時也與工薪階層,特別是沒有大學學歷的人,對精英的怨懟相連結。   艾薩克森:您提到這些怨懟,並且稱之為「正當的怨懟」(legitimate grievances)。為什麼這麼說?  桑德爾:幾十年來,成功者和失敗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毒害了我們的政治並使我們彼此疏遠。這在2016年達到頂點,當時川普首次通過訴諸這些怨懟而當選。我認為它們的形成是因為數十年來,民主黨和共和黨共同推動了一種新自由主義、以市場為導向的全球化項目,這個項目給頂層的人帶來巨大的收益,但讓國家底層的一半人口幾乎陷入工資停滯和工作外移。   因此加劇收入和財富的不平等。但不僅如此,執政的精英——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對工薪階層說:「如果想在全球經濟中競爭並獲勝,就去上大學。收入取決於學識。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他們忽略了這段激勵話語中隱含的侮辱:「如果在新經濟中掙扎,沒拿到學位,那是你的失敗。」這就是隱含的意思。   因此,難怪許多工薪階層不僅在新經濟中感到被剝奪和經濟上受到重壓,還感到被羞辱,被執政的精英看不起。   艾薩克森:但民主黨過去一向是支持普通工薪階層的政黨,為什麼現在被標籤為「看不起別人的精英政黨」? 桑德爾: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您說得對,這是個逆轉。傳統上,民主黨自「新政」以來一直是代表民眾對抗權勢的政黨,是工薪階層的政黨。過...

Pete Hegseth赫格塞斯 愛國、敬拜主又傳統保守

「多元包容不會讓美國強大,團結一致才能讓美國強大。」 赫格塞斯生育五個兒子,闔家住在美國鄉村音樂的中心田納西州 2024年6月出版新書《對戰士的戰爭》(The War on Warriors)即登《紐約時報》暢銷書冠軍。 赫格塞斯當初從軍是要打擊極端主義者。但後來,這支同樣的軍隊卻視他為極端分子。二十年前,赫格塞斯從軍時,部隊專注於戰力、能力的提升和不分種族的平等。然而軍方高層卻像整個國家一樣,走向混亂文化和軟弱的深淵。 《對戰士的戰爭》揭露社會深層的機能失調——美國社會已經忘記那些敢於冒險、打破官僚束縛、並勇於動手實幹的男人。這些人才能面對左派假裝不存在的危險。有別於教育、稅務或犯罪問題,這個問題無法逃避。五角大廈只有一座,要麼奪回它,要麼就徹底放棄它。 赫格塞斯揭露出,軍隊內部(尤其是陸軍),已被「覺醒文化」意識形態所滲透,許多部隊和指揮官開始接受「批判性種族理論」(CRT)、多元、平等與包容(DEI)以及性別意識形態。他分享一些故事,講述這些意識形態如何滲透到部隊的戰士精神中,影響士氣、備戰能力,並最終影響軍隊的效能。 赫格塞斯自身經歷是軍隊政治化的見證。在陸軍光榮退役後,他曾試圖重新入伍,但因為身上的基督教紋身(Jerusalem Cross,耶路撒冷十字),被部分軍中人士視為「問題」,而被拒之門外。他還回憶起自己曾被命令停止拜登總統的就職典禮保護任務,最終被告知他不適任。 結合他自身的戰場經驗、憤怒的故事,以及對軍方指揮體系崩解的深刻剖析,本書為拯救美國的戰士、贏得未來的戰爭提出建言。這場對戰士的戰爭必須由正義的一方獲勝,因為當戰爭真正開始時,戰士才是唯一能保護美國的人。本書不僅是個人的經歷,也對軍隊招募危機的全面分析,討論「覺醒」意識形態對軍事備戰的影響,以及美國急需一位能恢復軍隊昔日榮光的新領導人。 🜋🜋🜋🜋🜋🜋🜋🜋🜋🜋  ▍赫格塞斯的中心思想展露 前美國海豹突擊隊和CIA承包商(14年資歷)尚恩·瑞安(Shawn Ryan)專訪節錄: Shawn Ryan Sho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oN5ovwB8s4 01:21:07  中國的戰略威脅 瑞安:中國的海軍現在比我們大得多,他們好像是一年或幾個月就造一艘新航母?我們無法做到這一點。 赫格塞斯:在過去約1...

迷失在截長剩短中,歡迎來到摘要時代

  《Fast Company》全球設計編輯 Mark Wilson 警世文分享,原文: https://www.fastcompany.com/91176348/generative-ai-summarization-the-great-truncation 生成式AI承諾無限的創造、理應釋放我們的創造力。相反的,它成了文化的垃圾壓實機,一切只剩摘要 在生成式AI的早期階段(也就是不到兩年前),我們湧向 ChatGPT,驚嘆於我們可以創造的一切:愚蠢的俳句、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和美國情境喜劇《歡樂單身派對》(Seinfeld)的場景。生成式AI承諾無限的生產,我們用它來無意識地製作更多媒體,讓事物瞬間存在。但樂趣很快就消失了,新的殺手級功能佔據主導地位:使用生成式AI來壓縮現有的內容並以簡化的形式重述。這不是新的創意時代,而是摘要總結的時代。 人們尚未發揮 AI工具的創造潛力,因此對這樣的發展,很容易就起疑。但也許 AI工具只是回應人類的想望。用數位方式創造的東西越多,人們就越想更快地消化它們。這早在大型語言模型(LLM)之前就開始了。 從部落客開始,他們把冗長的報紙文章嚼成紙漿,只吐出最精華或最聳動的部分。(現在部落格被 Instagram上的圖片和一小段文字取代)不久之後,整個網路也變得更快速、更適合快速瀏覽。YouTube章節和摘要功能,可以輕鬆瀏覽長影片,Google搜尋也能直接帶你進入影片的相關片段。隨著podcast的流行,播放速度控制也應運而生,讓你可以 1.2倍、1.5倍,甚至 3.5倍的速度收聽。在 Spotify上,唱片公司甚至會推出新歌的加速版,完美適合在注意力分散的社群媒體上發送。在 TikTok上,有些創作者更進一步:你可以用幾段兩分鐘的影片片段,瀏覽整部電影的簡介。而 LinkedIn上的最佳貼文?就是一則摘要。 數位工具加速媒體的製作,而網路則加速了內容的傳播。但我們並未真正深入參與這些文章、影片、podcast等等,我們只是快速「啃食」這些「內容」。面對這樣一個充滿無窮無盡的文字、圖片和聲音的 buffet吃到飽餐廳,我們什麼都嘗了一口,卻沒有真正品味到任何東西。 大型語言模型現在已經把這種現象工廠化,快速、低成本,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比人類更出色地總結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據數據供應商 AlphaSense的資料,2022年,AI 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