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爾·馬赫(Bill Maher)的毒舌砲火下,美國政客幾乎無一倖免,連CNN政論首席法理德·札卡瑞亞都佩服。出版社在美國大選正熱時將他20年來節目評論、更新集結成新書《What This Comedian Said Will Shock You》(驚呆美國人語錄),旋即奪走《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冠軍,內容包山包海,以極其精明、尖酸的個人風格靈活剖析:言論自由、警察、毒品、種族、宗教、世代、取消文化、派對、媒體、演藝圈、愛情、健康。馬赫建議美國讀者買來可和《聖經》一樣擺在床頭櫃上,睡前拿來隨意翻閱,會有好夢。儘管書裡對民主、共和兩黨左右開攻,他建議各自陣營的讀者只要看自己喜歡(略過批評己方)的那一半就會很開心,買書就值了。
馬赫出書的起心動念是他受夠了美國目前「仇恨值爆錶」:「你可以討厭川普,但你不可能討厭所有喜歡他的人,那是另一半的國人。」他自稱是個「普通人」(normie),不左不右中間派,他的粉絲大多也是normies。妙的是,當他批評反覺醒(anti-woke)時,右派會引用,招來左派譴責;當他說川普的壞話時,左派又喜歡他。他的話,讓人不禁發笑,卻又不得不多想一下,比方他說:「千萬別說對政治感到憤世嫉俗,別自吹自擂。要知識淵博才會憤世嫉俗,懶得學習新知,沒資格說嘴。」
🎯美國政治 兩極對立
馬赫在書中寫著:「會有人戴MAGA帽子搭紐約地鐵嗎?會有人穿支持拜登的T恤去參加高呼『F*** 拜登』的NASCAR場子嗎?這就是我們現在的處境,視某些地點為可怕的禁區。」
(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讓美國再次偉大。NASCA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tock Car Auto Racing,美國普通賽車協會)
「現在美國就像座巨大的監獄,獄友們為自保而加入兩大幫派之一,入幫後就不敢越界了。」
新書最後一章是美國「國家級離婚」(Divorce)/「州際內戰」(Civil War)的假議題:「共和黨MAGA支持者穿的T恤上面居然寫著:『我寧願和俄羅斯同一國,也不願和民主黨一國』」。有人在討論美國是否該分裂成各自獨立的州,他覺得不可行,因為美國的優勢始終是多樣性,各州人民的成長背景、價值觀截然不同,一直以來總能互相包容。大選完,贏家是半個國家的同胞,輸家是另一半的同胞,輸家不可能自行驅逐出境,大家還是要一起工作生活,對彼此懷有善意。
🎯新聞媒體 社群媒體
馬赫認為現在美國政治之所以如此兩極對立,是從90年代福斯新聞誕生的右派媒體開始的,之後MSNBC成為左派對照組。更關鍵的是在社群媒體出現之前,人們不會每天24小時、每週7天談政治,現在臉書上隨時都在談政治,搞得網路上一片政治狂熱。他直指:「美國最大問題之一是大家都在社群媒體的同溫層裡,大數多人只想聽同溫層裡原本已相信的觀點的迴音。」CNN安德森·庫珀則補充「美國人大多是中間派,但在社群媒體上看不出來。」馬赫和社會心理學大師海德特在談社群媒體危害兒少心理健康時指出:「社群媒體誘發出人們最糟的內隱感受,並惡化它:陰暗、需索無度、卑鄙虛偽、被動攻擊性。」
曾槓上川普的前福斯新聞女主播梅根·凱利在新書專訪馬赫(川普曾因馬赫開他紅毛猩猩玩笑而索500萬美元)時,除了開門見山說她這次會投共和黨外,在多項議題上雙方激烈交火卻仍保持風度:川普是否會認輸與放棄權力,兒少性平教育和911之間的關聯性,拜登政府處理跨性別議題的方式,拜登在莫爾豪斯畢典演說的爭議,民主黨和少數族裔之間在認知上的脫節,哈馬斯統治下的極端厭女和剝奪婦女權利,左派倡導自由價值卻忽視非西方國家侵犯人權的傾向。
馬赫也不滿新聞圈:「我之所以討厭新聞媒體,因為無法從單一媒體得到完整的報導;新聞媒體總是只呈現它想讓我知道的,好拉攏進它的陣營。新聞議題始終只有論述,沒有真相。我必須從光譜上不同媒體上找資訊才能掌握完整的新聞樣貌,我的節目正是努力扭轉這個態勢。」
▰▰▰▰▰▰▰▰▰▰▰▰▰
🎯世代差異 見解不尋常
書中提到美國年輕男子的「非自願獨身」( Incel, involuntarily celibate)狀況愈來愈普遍,馬赫觀察到現在的男生失去溝通、約會、追求女生的能力。因為女生是需要言語交流的,男生以為他們只要發個「茄子」貼圖並註記:「想要嗎?」女生就會跟他回家了,這麼容易就到手?當然不可能,男生要使出求愛的手段,可是他們好像不具備這些關鍵能力。追女不成,當然鬱卒,而這些沮喪、憤怒的男生很容易變成川普的支持者。馬赫的這個觀察呼應《經濟學人》專文〈年輕男女漸行漸遠〉的論述:「憤怒的年輕人有時被某些政黨斥為有毒的男性氣概,但他們卻受到右翼和極右翼政客精明的拉攏。」
書中建議年輕人不該全都上大學「民主黨推廣:只要上大學,一切沒問題,國家將來會更美好。」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不可能人人上大學,高昂學雜費是一大負擔,根本是集體學貸詐騙。想行醫、當律師必然得要受專業訓練,想擠進中產階級好好賺錢,也要上大學,但其他人則沒必要。馬赫認為要降低大學學歷的必要性。
▰▰▰▰▰▰▰▰▰▰▰▰▰
🎯馬赫風格 毒領瘋潮
馬赫在談話節目主持人的卅年生涯中,一路以來累積被批評的臭名包括:仇視同性戀、仇視跨性別者、仇視伊斯蘭、仇外、性別歧視、仇視肥胖、殘障歧視。
最近人們說他變了,變得愛取笑左派(民主黨),他解釋是左派忘了初衷,讓他覺得可笑。而右派(共和黨)也變了,而且變得更糟,甚至不相信民主制度(認為只有川普當選才算數)。馬赫:「無論看到那一邊有問題,我都會大聲斥責。有些事和性別、種族、言論自由、理念有關,『無論體重多重,都可保持健康』,『性別始終是一種社會組成』,『也許我們該給共產主義一個機會』,『也許我們該捨棄資本主義』,『邊境巡邏可以開始了』,『讓我們推倒林肯雕像』,『廢除警察系統』。問題不是我老了,而是你的想法太愚蠢了好嗎?(常識依舊是常識)在政治光譜上的任何位置,只要是不對,我都會大聲斥責!」
儘管恨他的人不少(他從不看黑函,因為不在乎),愛他的人更多,因此他在書中自信寫著:「有人說我變了,我保證沒有,我還是那個未婚、無子、吸大麻的浪蕩子。我缺點很多,但你不能嫌我變成熟了。」但相較於早年張牙舞爪極盡誇張豐富表情的主持風格,現在稍為平緩和順,而他的論述主軸始終是:「保持真實,不討好某一方,不要因為會引起一方觀眾鼓掌或噓聲而說。提出實質的建言而不是意識形態的批評,最重要的是直言不諱、毫不留情。」
▰▰▰▰▰▰▰▰▰▰▰▰▰
🍀回看臺灣,演藝圈內尊稱偉忠哥的金星娛樂文創總經理王偉忠或可謂和馬赫有等同的社經地位,政治模仿秀《2100全民亂講》和《全民大悶鍋》都曾經風光一時。近日,王在專欄以名嘴好友為發洩對象寫著:「湘龍啊!政治圈好,只問顏色、不論是非,現在五分之三新聞台團結起來支持執政黨、五分之一在另一邊,名嘴可以轉台換色、誰執政就支持誰,換來換去都有市場,命真好!藝人不一樣,只要有『事』難以處理,就抛出藝人八卦、醜聞、緋聞鋪天蓋地轉移焦點,所以請湘龍多多諒解,名嘴有換顏色的自由,藝人,當寒蟬吧!」
東森新聞台《關鍵時刻》節目主持人劉寶傑談的話題也是政經八卦、天南地北聊得很廣,外星人話題最為年輕人熟知,但似乎長壽節目的缺點是年輕觀眾易變口味,而且要「聲量導向」難和新秀拼場,維持「優質綜藝節目」的定位就能穩穩賺。
網紅頻道《百靈果》的王晴蒂(凱莉)與楊超然(Ken)則是臺灣中英雙語的脫口秀節目的先鋒,而凱莉的超放得開風格和傳統媒體出身的歌手藝人、主持人陶晶瑩很合拍,陶子在北流的《瘋陶秀》結合演唱和脫口秀的中高價售票演出凱莉是佳賓。若以美國來看,同樣是女歌手出身現為主持人的《凱莉克拉克森秀》或許可當自稱「生活觀察家」、「想當邪教教主」、「療癒系脫口秀」陶子的對位。只是臺灣電視台黃金時代已逝,新舞台待開發。
近年新星中聲量和爭議雙高的就屬薩泰爾娛樂共同創辦人曾博恩。之前王偉忠專訪曾博恩,可見兩代對喜劇尺度的拿捏有所不同。其中有段王問:「報導說你不太看給你鼓掌的留言,你都看負面的…」還沒問完曾就直接插入:「我覺得有分兩種,如果我覺得講的有道理的話,我就會一直深陷在那裡面。可是如果他講的沒有道理的話,我就偏向不去理會。」由此似乎可看出曾自我要求高和不畏漫罵的韌性。而要多知道博恩何以如此有才、能從爭議風波後風光再起,或許曾父的專訪會是個引子:「心理和外文雙碩士」,「其實他很多笑話都是擷取心理學或是腦科學的一些知識」,「很多人說我跟博恩一個正經八百、一個愛搞笑,怎麼會是父子。可是我倒覺得我們很像,為什麼?我喜歡挑戰的基因,挑戰權威、挑戰現實的基因,我覺得有遺傳給他。」
如果美國的馬赫脫口秀一路以來堅持自認的真理、爭議不斷,傳統媒體讓他盆滿缽滿,臺灣市場有沒有那種美式包容力出現相似的角色?精品級線上課程開課,外送平台代言人,不靠藝人般華麗舞台演出攻蛋、出國巡迴,或許已證明有特定的利基市場。期待薩泰爾娛樂,卡米地喜劇俱樂部等能繼續推出更多元、多樣的人才,在不同的平台上發光發亮。
▰▰▰▰▰▰▰▰▰▰▰▰▰
梅根·凱利段落協作AI:Claude、ChatGPT
▰▰▰▰▰▰▰▰▰▰▰▰▰
🌐參考資料:
亞馬遜購書頁:
https://www.amazon.com/What-This-Comedian-Said-Shock/dp/1668051354
CNN法里德·扎卡利亞專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h-57IbGUnQ
CNN安德森·庫珀專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DOqfReNkcs
美國公共電視網新聞時刻專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ELfMyb-V0w
天狼星衛星廣播梅根·凱利專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pCDZXERKnQ
CBS新聞專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vML6poJUn8
《經濟學人》專文〈年輕男女漸行漸遠〉
https://www.economist.com/international/2024/03/13/why-the-growing-gulf-between-young-men-and-women
社會心理學大師海德特訪談影片簡介
王偉忠《今周刊》專欄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30/post/202406190019/
新頭殼管仁健觀點談劉寶傑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4-05-17/920118
凱莉和Ken專訪陶晶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_mbZgQ29Do
唐湘龍專訪陶晶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SDqmZhHEZU
王偉忠專訪曾博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wPJO0IRnlA
蘭萱專訪曾文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xUGDLAQyMQ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