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2的文章

揭弊麥肯錫

  《 麥肯錫 大駕光臨》全球最強管顧集團 不為人知的影響力 ( When McKinsey Comes to Town : The Hidden Influence of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Consulting Firm) 一、麥肯錫表面上公開支持氣候變遷議題,其實為眾多碳排大戶服務;貌似綠色企業,實為碳排幫兇。 二、麥肯錫手腕高明,不但可同時服務產業中的不同競爭對手,更能球員裁判通吃:一方面服務菸商、藥廠,另一方面同時為FDA服務。 三、麥肯錫全球分部各行其道,比方地區公司和沙烏地王室、中國高層皆有良好關係,總部若發現有違行規之情事,亦無力干涉。 四、麥肯錫權力極度集中於上位者,且權責區分不明,新人多被分配去執行有道德爭議的專案,因為資深員工不想碰。 五、麥肯錫因資深合夥人的天價薪酬,難以篩選出符合外界道德高標的客戶,否則難以填飽巨獸胃口。 六、若非媒體揭露不堪實情,麥肯錫不可能輕易就範而做出改變。 麥肯錫奉行的價值觀、企業準則第一條:視客戶利益為優先(Putting the client's interest first)。 麥肯錫異於同行之處:新人多是長春藤名校商學院畢業的頂尖人才,而該公司吸引人才的魅力則是理想高遠的目標設定,比方在非洲奈及利根絕小兒麻痺的計畫、對抗氣侯變遷等可以改變世界等宏大事務,這些議題都是將來進公司後可發揮的場域。然而實際進麥肯錫工作的長春藤畢業新人(當初也有去JP Morgan等投資銀行的機會),卻覺得事與願違,因為和當初預期的有所落差。而這些對麥肯錫失望氣憤的新人,提供記者內部資料(麥肯錫非常注重資料保密不外流),從機密資料中發現,麥肯錫居然同時服務產業中的不同競爭對手,比方汽車業中,同時為GM和Ford提供顧問服務。製藥業中,Purdue和Endo都由同一組資深顧問提供諮詢服務。 【揭偽善麥肯錫之黑金盈滿】 麥肯錫支持「市場適者生存論」(Survival the fittest)和「自由市場經濟論」(Free market system)。觀察其於健保體系中的運作方式(健保很重要,因為人人需要),即可見其行事風格,書中案例:2007年沃爾瑪請麥肯錫進行員工福利調查,報告指出有許多員工有支薪不足的問題,而且保險不夠完善,且因為薪水過低而無法支付自己的健保費。麥肯錫提供的解決方案是...

揭發臉書等巨頭,如何蓄意操控人的意向和全球政治風向

  【揭發臉書等巨頭,如何蓄意操控人的意向和全球政治風向】 紐時專欄記者 Max Fisher 耗時近五年,採訪多位矽谷業內專家、吹哨者,彙整許多紥實的科學實驗報告,推出個人處男作《The Chaos Machine: The Inside Story of How Social Media Rewired Our Minds and Our World》 美新聞台主持人先爆本書的大內幕:「打造社交平台的科技巨頭,不讓親骨肉使用自家產品。」[1],[2]  Fisher知道問題一直都在,只是苦無證據,現在他握有鐵證直指社交平台: (一)改變大腦裡的神經傳遞質(Brain Chemistry):社交平台的演算法是蓄意設計成讓使用者在看所接收到的內容易上癮。 (二)改變心情妝容(Emotional Makeup):不論是不是待在平台上,就算是在離線的真實人生,心情都被牽著走。 (三)改變自我認知的身份認同感:對於非我族類的排他性強,易產生敵意。 (四)改變是非判斷力和道德觀:社交平台扭曲了人在道德上的判斷,恐讓人是非不分。 【打造四海一家平台的初衷,何以質變成分裂加速器?】 目前各大社交平台對人們和全球政治風向的負面影響,儘管並非科技巨頭當初打造中立性平台的本意,可是他們之所以繼續誤導人們認知和判斷的操控模式,是因為廣告收益利字當頭。 當使用者(天真地)以為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的都是朋友圈或有訂閱、感興趣的內容,事實上,各大社交平台背後強大的 A.I. 透過演算法設計出、作者稱之為殘酷的「介入極大化功能」(Engagement Maximizing Feature),透過使用者過往的歷程記錄,預判使用者的好惡,而呈現有利於操控情緒的內容,提高使用者的上網時間和平台黏著度,如此即可放大廣告效益帶來龐大收益。 訪談提到書中引用的兩項實驗: 一、請原先三不五時就上臉書的受測者,移除app四個禮拜後,他們表示自己變得比較快樂、生活滿意度提高(達到有如接受心理治療的1/3成效,而且不花錢),更重要的是變得沒那麼偏激,看待新聞事件和非同溫層的人,有更開放的態度。 二、既便受測者在一開始就表示不願意收到會引起「怒意」(outrage)的訊息,實驗者在餵幾次易挑起怒意的假訊息後,那些人接受度變高,內化了易怒感。社交平台蓄意設計演算法,可以自動偵測出易怒訊息,系統再把易怒訊...

山頂洞人訂閱Netflix一個月心得

一、不需要月月訂,挑個時間多的月份再補回來即可。 二、螢幕大小真的會影響觀影看片體驗,但這應該不是廠商關心的。 三、下載影片會附上日文配音是怎麼回事? 終於在十月以信用卡首次訂閱N牌影音平台認真觀看(真是新北海岸穴居人),對不才而言,330元的價格,不是付不付得起,而是有沒有時間看。 曾經因為話題夯劇《魷魚遊戲》向友人借帳號來看過一次,之前也有很多強片、夯影集,都沒有想訂,因為家裡有第四台,HBO已有《黑暗元素》和《鍍金年代》,追了就很飽足了,實在吃不下其他好片。 而且我會上戲院看首輪(近300元票價),今年的《捍衛戰士 2》是大螢幕的最值得,甚至連大衛·柯能堡的《未來犯罪》也在小廳看了。最近體悟花那麼多錢看漫威,真的不想再花錢了,膩了這類的首輪吧?所以《黑亞當》和《黑豹 2》就算了,今年首輪結束消費… 更何況我會東施效顰學大導演李安看二輪(不到200元看兩片以上,但環境差得自保得宜),《他媽的多重宇宙》和《該死的阿修羅》都可以看個兩遍,甚至《捍衛戰士 2》又再看一遍(這點美國放映模式就很特別,同時間臺灣都已淪為二輪了,美國本土繼續在首輪電影院賣票,阿湯哥繼續分紅?) 所以,就我的觀影習慣,真的沒時間再去看Netflix、甚至追劇。 十月沒正職閒閒沒事,就訂閱看看了(自己不敢想像有正職時偷看影片,若通勤在捷運上倒有可能,當然我這年齡的成功人士身為主管應該沒人管)。就先把之前的強片、奧斯卡得獎片挑出來看。短片、紀錄片先看完。 對《曼克》最五體伏地,創作者的唇槍舌劍比不上金錢權力和好萊塢內幕。《金髮夢露》有不少意外真相(八卦),這種類型基本上不太會有電影票房,布萊德.彼特當製片人很有膽識!真的比較適合串流,只是為何不做成迷你影集?明明三段情史可以拆開來各自發揮。 《婚姻故事》真是學習英文對話的範本,律師事務所諮詢、法庭交鋒、劇場後台、夫妻吵架…太多金玉良言和毒辣惡言。 新片《死亡天使》影帝和影后交鋒的火花相當精彩,只是因為不才有一丁點醫護背景,覺得有點偏女方形塑正義形象(前後差異極大),然後看來會搞個精神異常減刑把戲,也沒出招,而且控訴的系統性問題,也只在片尾無奈的文字吶喊。 《西線無戰事》這捷克政府贊助的德文片,完全沒有戰爭片的沉悶,或許是文學名著的底太豐厚,改編又得宜,觀影的體驗絕佳,個人還覺得配樂和攝影的功力要得加了很多分。 最驚喜的是看到非N牌出資,只是放在平台...

Batman2022, B minus

 #Batman2022 is not a trendy superhero movie, it's harsh, cruel and realistic for grown-ups, not for the family. Near 3 hours long, definitely not for the kids, and not bladder-friendly. It would be grateful if you exit the theater with sunlight welcoming you, in order to get rid of all the non-stop rain (& the flood ) & gloomy mood that you were almost drowned in it. Could it be a market concern that the 1st one who has been saved by the Batman is an Asian. #RobertPattinson is no doubt a charmer, especially his chin and chest. His facial skin condition is devastating, thanks to the workout training, his topless performace is attractive. But why does he has to be half-naked while searching for the evidence from all the clues in the form of physical pictures and with white sprays on the ground?  He perfoms better in Batman suit,  and when in Bruce Wayne, there's no traits of suave and posh that represent the wealth from his father's legacy.  And for the Bat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