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conomist / Books and arts / American fiction Hot town 《炎都紐約》( City on Fire ) 一部張狂的小說處女作,讓老紐約起死回生 1970年代末的紐約正在崩壞。光天化日下有人嗑藥嗑到翻,蹣跚走過滿地菸屁股和「像千瘡百孔肺臟的用來吸食廉價大麻的袋子」的街道。布朗克斯區整個在燃燒,塗鴨像藤蔓般漫延,而公園在入夜後就由盜匪接管。當龐克教母Patti Smith的佈道歌聲把信徒引到市中心,收音機流洩出迪斯可女王Donna Summer的歌聲(「Love to love you babeee…」)。紐約殘破不堪且正往地獄的路上,也或許已在冥府。 Garth Risk Hallberg眩目的野心處女作《炎都紐約》裡的紐約是充滿活力、致命且怪異的。書如都市,一概毫無歉意地張狂,裡頭滿滿的龐克族、律師、條子、毒蟲、小黃、力爭上游者、魯蛇和藝術家。格林威治村塞滿身上刺青的虛無主義者大談尼采。達官顯要則溫柔地寫信給孩子自我辯解(「你所看到的我,並不是全部的我」)。骨瘦如柴的畫家蹣跚走進科尼島戒毒門診。布魯克林的單親媽媽努力掩飾宿醉糗態。遇瓶頸的寫作者嫉妒《冷血》作家Truman Capote。未出櫃的男人發現不可言說的愉悅。讓這些靈魂及其故事若即若離地彼此環繞並非難事,Hallberg先生卻用推理小說的路數把他們兜起來,全都繞著一件謀殺案件打轉:在1977年的第一個寒冬,一名17歲的女孩被射殺。 把繁複的故事織成一幅厚重的織錦畫,看來像是、借用Hallberg先生創作角色(一位名為Richard Groskoph的有酒癮的瘦高調查記者)的話「文學上的痴心妄想」。作者湊巧採用狄更生式情感舖陳法不構成障礙,因為讀者會被懸疑的情節牽著走,頁頁不停看下去。如炫彩遊行般的眾角色裡儘管有些常見的原型,比方邪惡的後母和她那狡猾的哥哥。不過,大部份的角色則有血有肉,比方,被男友拋棄的黑人男教師的心痛故事。一位有貪食症的專業女士享受著近乎挑逗的刺激(「食指掏挖食道的胃酸狂喜」),她的泰然自若則是抹除自我的掩飾。 書中的時序像尖峰時刻的小黃前後快速移動,每個角色的背景幾乎都有交待(還包括一些隱私),有種讓人親身體驗的特殊語法。Hallberg先生費盡心思寫成的這本小說讓他得以於文壇發光,儘管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