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美名流律師 絕妙策略

臺灣廿、卅年前,長輩常說人生一定要結交三師:醫師、律師、會計師,被稱「舊三師」。現在因為「職稱通膨」,「師」字輩已不限三師,許多專業的職稱都冠以「師」收尾。而因為網紅現象火熱,臺灣醫師和律師為獲得更高知名度、獲得更多客戶、擴大影響力,斜槓網紅在所多有,不過網路民意聲量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攏統的說,醫師和會計師和客戶基本上站在同一陣線上,追求共同的目標和利益;唯獨律師,則會因不同陣線的客戶而有不同的目標和利益上的衝突。 那臺灣仰望稱道的美國呢?一位炙手可熱律師的故事,值得有志之士們參考: 法律事業如火箭般運轉、律師諮詢每小時收費 3,000 美元的史派羅(Alex Spiro,1983年生),憑藉心理學背景和塑造公眾觀感的直覺,內在強大,加上外型出眾:身高188公分,運動員般寬闊的肩膀,一雙如獵鷹般的藍眼睛在法庭上散發著一股不容否認的魅力。身兼律師、交易撮合者和問題解決者多重身份,專為富豪權貴辯護,客戶認為他能夠提供超越一般律師所能給予的服務。史派羅自稱從未敗訴過,靠著輝煌訴訟戰績打進美國財富和影響力的最高層圈子。而之所以在他私人執業生涯中,從未在陪審團面前輸過任何案子,部分原因是他在選擇案件和放棄案件上、非常精明。 馬斯克、Jay-Z等名人遇到麻煩事時,指定律師就是史派羅。就像電影《全面反擊》(Michael Clayton,2007年)裡的情節,史派羅一方面身處菁英企業世界,但同時也像個黑幫分子。合先敘明,史派羅並未從事任何非法之事,但他確實做很多其他律師不會做的事。 專訪時,彭博美女記者Emily Chang嬌逼史派羅用一個字來形容幾位頂尖客戶: 馬斯克:開創性(Groundbreaking) 知名音樂製作人、碧昂絲老公Jay-Z:天才(Genius)(史派羅與 Jay-Z 一同推動密西西比州的監獄改革) 超級網紅Mr. Beast:充滿活力(Dynamic) 資深演員Alec Baldwin:搞笑(Hysterical) 饒舌歌手梅根尤物:無畏(Fearless) 為什麼名流會信任史派羅?是因為他有求必應、百依百順?相反的「我會講出真正的判斷,不管那個意見是不是中聽。如果他們說想走 A 路,若我分析後覺得那是條崎嶇的路,我就會直接說那是壞主意。他們知道我不會只講他們想聽的話。」他對自己很有信心,對那些個性強烈的客戶來說,這很重要。其實史派羅可歸類為「美...
最近的文章

AI與毛利語言復興

「資料是殖民的最後一道防線。」 MIT Technology Review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2/04/22/1050394/artificial-intelligence-for-the-people/ 2022年4月22日 記者:Karen Hao 在紐西蘭一個偏遠的鄉村小鎮,一對原住民夫婦正在挑戰AI的定義及其服務對象。 在紐西蘭最北端地區一棟老舊灰暗建築的後室裡,一台最先進的AI電腦正在協助重新定義這項技術的未來。 Te Hiku Media 是一家非營利性質的毛利語廣播電台,由人生伴侶 Peter-Lucas Jones 和 Keoni Mahelona 共同經營。他們以五折的價格買下這台機器,用來訓練自己的演算法進行自然語言處理。現在,這台機器是他們夢想的核心,旨在振興毛利語,同時掌控他們社群的資料。 Mahelona 是一位夏威夷原住民,在愛上紐西蘭後便定居於此。他對這種情況的諷刺意味感到好笑。「這台電腦就放在 Kaitaia 的一個機架上,一個貧困率高、原住民人口眾多的廢棄鄉村小鎮。我想我們有點『低調』吧。」他笑著說。 這個計畫與AI產業的典型運作模式大相徑庭。過去十年,AI研究人員以「越多越好」的教條將該領域推向新的極限:累積更多資料以產生更大的模型(在這些資料上訓練的演算法),從而產生更好的結果。 這種方法帶來顯著的突破——但也付出了代價。企業為增加利潤,不斷地從人們的臉部、聲音和行為中挖掘資料。而透過對整體人口資料進行平均而建立的模型,則將少數族群和邊緣化社群排擠在外,儘管他們不成比例地受到這項技術的影響。 多年來,越來越多的專家指出,這些影響正在重複殖民歷史的模式。他們說,全球AI發展正在使那些無法參與其發展的社群和國家變得貧困——這些社群和國家正是那些已經被前殖民帝國所貧困化的。 這在AI和語言領域尤為明顯。「越多越好」的方法已經產生強大的大型語言模型,具備自動完成和文本分析能力,現在廣泛應用於搜尋、電子郵件和社群媒體等日常服務。然而,這些透過大量抓取網路資料而建立的模型,也正在加速語言流失,就像過去的殖民和同化政策一樣。 只有最常見的語言才擁有足夠的說話者——以及足夠的利潤潛力——讓大型科技公司收集所需的資料來支持它們。因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依賴這些服務,迫使一些社群使用主流語言而非...

Apple陷在中國有多深?

釣魚文式下標:Apple助中國攻臺灣!? 標題黨式下標:Apple是中國最大的「職業學校」 浮誇的脫口秀主持人Jon Stewart:「本書內容讓我瞠目結舌、看得目瞪口呆!」 於2019年至2023年擔任英國《金融時報》駐舊金山首席Apple記者派翠克·麥吉(Patrick McGee,曾在德國報導有關福斯汽車醜聞及電動車和自駕技術對德國汽車製造商的挑戰,也當過《華爾街日報》債券記者)根據200多次的採訪,一些Apple內部文件,寫出《Apple在中國:全球最偉大公司的淪陷》(Apple in China: The Capture of the World's Greatest Company),出版即登上《紐約時報》2025年6月8日暢銷書(非小說)精裝版排行第 5 名。作者自稱本書就像「特洛伊木馬」:表面上賣的是世界上最性感的公司,但實際內容涉及中國近代史、美中科技戰、供應鏈等等嚴肅議題,揭露科技巨頭Apple如何將自身命運與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緊密相連,進而徹底改變了公司和國家。 本書三個主軸:一、史上最成功的企業轉型,二、Apple產品的製造史,三、Apple如何將自身命運與中國綁定。作者認為Apple和中國「互相利用」,「中國成就了今天的Apple,Apple也成就了今天的中國。」並指出曾經高調、自豪,讚揚「叛逆者」和「異議份子」的公司,那個鼓勵人們「Think Different」的公司,如何逐漸淪為一個集權國家的被動合作夥伴,命運也日益受其控制。Apple官方否認McGee書中的這些說法。   ▍美國左派觀點 美國的科技製造業之所以被掏空,是因為官方默許外包政策。外包政策其實是在80、90年代就發生,而當時Apple是最後一個堅持不做外包的公司,而Apple在中國的生產線只是美國整體產業政策崩壞的一個縮影。 當中國的 GDP 終將超越美國,尤其是在高階電子領域發展迅猛的情況下,勢必會有越來越多人開始問:「他們怎麼辦到的?」怎麼能從五十年前那種赤貧狀態,一路變成全球軍事武器和先進電子產品的最大製造國?答案很大部分其實是:年復一年,Apple教會了中國怎麼做。 有趣的是:美國總把科技巨頭視為壟斷巨獸,永遠是「反壟斷」——要分拆這些科技巨頭。反觀中國,是靠訓練自己的競爭對手來打破壟斷。結果則是,中國在威權體制中創造出一個更加競爭的市場,比美國...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談川普新關稅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艾茲拉·克萊恩和諾貝爾獎得主保羅·克魯曼之間關於川普新宣布的關稅的討論。克魯曼對關稅表示強烈反對,批評它們的複雜性、高稅率以及基於貿易逆差的看似任意的計算方式。他們探討了潛在的負面經濟後果,包括貿易戰、企業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加以及經濟衰退的風險。對話還涉及關稅自相矛盾的理由,以及它們是否能實現重新工業化或國家安全等既定目標,最後對其背後的動機和潛在結果持懷疑態度。 川普宣布的這種廣泛關稅預計將對全球貿易關係和長期經濟穩定產生重大且潛在的負面影響 對全球貿易關係的影響: 1.貿易摩擦和報復增加: 其他國家可能會以自己的報復性關稅回應美國的關稅。雖然經濟理論認為,在狹隘的成本效益分析中,不回應可能是最佳選擇,但政治現實和民族自尊可能會迫使他們採取報復行動。這種針鋒相對的升級可能會導致貿易戰。 2.盟友疏遠: 關稅是對歐盟、加拿大和墨西哥等盟友徵收的,這可能會疏遠他們,並可能迫使他們與其他國家,包括潛在的敵對國家,建立更強的經濟聯繫。這破壞了歷史上的做法,即加強民主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繫被視為建立團結和加強國家安全的一種方式。 3.現有貿易協定的破壞: 美國歷來倡導互惠貿易協定,但新的關稅制度似乎無視這一原則。即使是現有的協定,如與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協定(美墨加協定),也因這種新做法而受到破壞。 4.產生複雜的原產地規則問題: 各國之間不同的關稅稅率,例如歐盟的關稅高於英國,將需要複雜且繁瑣的原產地規則來確定商品的實際原產地,導致文書工作增加和潛在的漏洞,例如轉運。 5.對全球貿易體系的信任受到侵蝕: 關稅計算和宣布的不可預測和看似任意的性質可能會侵蝕對既定國際貿易體系的信任。 對經濟穩定的影響: 1.經濟不確定性增加: 關稅政策的不可預測性和不穩定性被認為是主要的經濟衰退因素。企業在做出投資決策時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因為他們不知道未來的關稅水平。這種政策不確定性的程度在美國近代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2.製造業和供應鏈的破壞: 儘管既定目標是美國重新工業化,但關稅預計將通過提高成本和分割整合的北美和全球供應鏈,特別是在汽車工業等行業,對美國製造業造成巨大破壞。 3.經濟衰退的可能性: 關稅造成的經濟不確定性大大增加了美國以及潛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可能性。雖然傳統關稅可能只會降低經濟效率,但目前不穩定的保護主義構成了更大的風險。 4.無法保證...